中国三大戏曲剧种
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扩展资料: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
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推荐于2017-10-0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中国三大戏曲剧种分别是京剧、昆剧,黄梅戏。
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