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香港:1842年 英国
九龙:1860年 英国
澳门:1887年 葡萄牙
旅顺:1895年 沙俄
大连:1895年 沙俄
台湾:1895年 日本
威海卫:1898年 英国
广州湾:1899年 法国
九龙:1860年 英国
澳门:1887年 葡萄牙
旅顺:1895年 沙俄
大连:1895年 沙俄
台湾:1895年 日本
威海卫:1898年 英国
广州湾:1899年 法国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你没说七子的资料
追答
大哥,这个资料。。。。。。上百度,搜索“香港”,进百度百科,还愁没资料吗。。
您就放过我吧,我上有老下有小的。累死了谁照顾他们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七子之歌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
作品名称: 七子之歌
外文名称: Seven songs of the sons
创作年代: 1925年
作品出处: 闻一多诗集
文学体裁: 现代诗
作者: 闻一多
目录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简介
生平
诗歌原文
序字词解释
澳门
香港岛
台湾
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岛
旅顺,大连
社会价值
《七子之歌·澳门》简介
改编歌词
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台湾》歌词
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广州湾》作品说明
创作灵感
歌词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简介
生平
诗歌原文
序 字词解释
澳门
香港岛
台湾
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岛
旅顺,大连
社会价值
《七子之歌·澳门》 简介
改编歌词
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台湾》 歌词
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广州湾》 作品说明
创作灵感
歌词
展开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九龙岛、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赛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生平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纷纷照相留念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诗歌原文
编辑本段序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译文:《诗经·邶风》中记载七子的母亲有外心,七个孩子就自责自己有过失,希望母亲回心转意。诗人作《凯风》的诗来怜悯,中国自尼布楚条约到旅顺大连的向外国租让,先后丧失的土地,离开了祖国的养育,受外国人的虐待,考虑他们的悲哀之情,要比《凯风》中描写的七子还要厉害,为此,就选择了和中华关系最亲切的七块地,各写了一首诗歌,借此来替他们抒发有孤独的苦而无处告诉的感情,缅怀祖国的哀痛,也以此激励全国人民的兴奋感情。国土丧失,日子已经很久了,全国人民漠然地对待。你没有看见法兰西的阿尔萨斯-洛林吗?“精诚所达到的地方,就算是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裂。”真要是这样的话,我中华的“七子”的归来大概就在朝夕之间了!)
字词解释
邶(bèi):古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自怨自艾(yì):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艾:惩治。 冀以:冀(jì):希望。 凯风:见《诗经·邶风》。卫国有个妇人,生了七个儿子,因家境贫困,想要改嫁。她的儿子们唱出这首歌以自责。 以:用来。 愍(mǐn):同“悯”。 之:七子。 尼布楚条约:1689年,沙俄与清朝政府订立的边界条约。 迄(qì):到。 旅大:旅顺、大连。 之:结构助词,放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臆(yì):臆测,推测。 盖:大概。 因:因此。 亡(wú):同“无”,没有。 哀忱:悲伤之情。 亦:也。 云尔:用于句末,以为“如此而已”。 既:已经。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真诚所到达的地方,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裂。 诚如斯:果真如此。诚:的确,确实。如:像。斯:这样。 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一词多义 以1、冀以:来,用来2、以抒其孤苦:用来3、亦以励国人:用来
澳门
你可知妈港(Macao)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注:闻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妈港”,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编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时,将歌词中的“妈港”改为“MACAU”,便于理解)
香港岛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香港岛&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威海卫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即今天的广东省湛江港,不是广州) 东海(岛)和硇(náo)洲(岛)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髁(ke)。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岛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luán)生的兄弟。 旅顺大连租借地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cù)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编辑本段社会价值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澳门》
简介
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八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七子之歌》改编自组诗中的《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改编版的歌词突出的特点就是把闻一多原文中的“妈港”改为“MACAU”。最初由澳门小朋友容韵琳演唱。
改编歌词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容韵琳: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合: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回来,回来。 合:母亲!母亲!
演绎与传唱
1925年,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此诗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诗人自己未曾预见的是,70多年后,《七子之歌·澳门》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李海鹰谱成歌曲,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广为传唱,令每一个憧憬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中华儿女激情难抑。 由于这篇组诗不在闻一多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之中,也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直到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中,有人提起了这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篇。当年4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曾刊登1947级校友施巩秋题为《重温七子歌思念闻一多》的文章。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第一节就诗咏澳门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正式成立后,本报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艺副刊“水木清华”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四节。 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1999年,容韵琳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献唱《七子之歌》而备受注目。此后容韵琳经常出席不同的活动献唱。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台湾》
较为知名的《七子之歌·台湾》有2个版本,一个是电视剧《郑成功》片尾曲(香港演员陈庭威饰演郑成功);一个是2006年湖北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音协主席袁忠宜谱曲的版本。2个版本均采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作为歌词。此外,还存在其他改编版本。
歌词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演绎与传唱
本世纪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在该版本电视剧中,香港陈庭威饰演郑成功。 2006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音协主席袁忠宜在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听到首次搬上舞台的诗朗诵《七子之歌·台湾》,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油然而生。《七子之歌·台湾》先由宜都地方歌手试唱。9月12日,香港雍哲明星娱乐事业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雍哲联系袁忠宜,表示愿意推荐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演绎,以更好地为世人所传唱。 闻一多研究专家、曾任民盟浠水支部主委的陈玉能对此激动不已:“《七子之歌》留下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也为中华民族复兴留下了一支进行曲。家乡人民早就期待着高歌猛进的这一天了,这将极大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据了解,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已表示,将对《七子之歌·台湾》曲谱原件永久性收藏。此前,福建厦门老年艺术团已索取曲谱,准备在今年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中演唱。 2007年9月,新华网、人民网、CCTV网、中国台湾网、新浪、搜狐、网易、湖北人民政府、湖北日报、天府热线等等各大媒体纷纷以“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被谱曲传唱 引起共鸣”;“楚人诗 楚人曲 震撼中华儿女心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被谱曲传唱”等为题,介绍了《七子之歌·台湾》谱曲传唱一事。台湾的《中央日报》也刊载此消息。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广州湾》
作品说明
1925年3月,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广州湾”。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的诅咒。
创作灵感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正面)
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遗产资源,是2009年3月广东湛江市霞山区政协例会提案题中之义。这首为《七子之歌》中的“广州湾”一章谱曲,是在广州湾艇仔歌原有曲调基础上新创,从而形成现代式的广州湾民歌,可用普通话或雷州方言演唱。力求较好表现其浓烈爱国思乡之情,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本土艺术形式。
歌词
——闻一多诗《七子之歌》之五 (广州湾民歌) 策划及作曲:叶文健 编配及录制:曾建彪 演唱:王 珺 监制:霞山文联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
作品名称: 七子之歌
外文名称: Seven songs of the sons
创作年代: 1925年
作品出处: 闻一多诗集
文学体裁: 现代诗
作者: 闻一多
目录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简介
生平
诗歌原文
序字词解释
澳门
香港岛
台湾
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岛
旅顺,大连
社会价值
《七子之歌·澳门》简介
改编歌词
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台湾》歌词
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广州湾》作品说明
创作灵感
歌词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简介
生平
诗歌原文
序 字词解释
澳门
香港岛
台湾
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岛
旅顺,大连
社会价值
《七子之歌·澳门》 简介
改编歌词
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台湾》 歌词
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广州湾》 作品说明
创作灵感
歌词
展开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九龙岛、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赛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生平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纷纷照相留念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诗歌原文
编辑本段序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译文:《诗经·邶风》中记载七子的母亲有外心,七个孩子就自责自己有过失,希望母亲回心转意。诗人作《凯风》的诗来怜悯,中国自尼布楚条约到旅顺大连的向外国租让,先后丧失的土地,离开了祖国的养育,受外国人的虐待,考虑他们的悲哀之情,要比《凯风》中描写的七子还要厉害,为此,就选择了和中华关系最亲切的七块地,各写了一首诗歌,借此来替他们抒发有孤独的苦而无处告诉的感情,缅怀祖国的哀痛,也以此激励全国人民的兴奋感情。国土丧失,日子已经很久了,全国人民漠然地对待。你没有看见法兰西的阿尔萨斯-洛林吗?“精诚所达到的地方,就算是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裂。”真要是这样的话,我中华的“七子”的归来大概就在朝夕之间了!)
字词解释
邶(bèi):古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自怨自艾(yì):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艾:惩治。 冀以:冀(jì):希望。 凯风:见《诗经·邶风》。卫国有个妇人,生了七个儿子,因家境贫困,想要改嫁。她的儿子们唱出这首歌以自责。 以:用来。 愍(mǐn):同“悯”。 之:七子。 尼布楚条约:1689年,沙俄与清朝政府订立的边界条约。 迄(qì):到。 旅大:旅顺、大连。 之:结构助词,放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臆(yì):臆测,推测。 盖:大概。 因:因此。 亡(wú):同“无”,没有。 哀忱:悲伤之情。 亦:也。 云尔:用于句末,以为“如此而已”。 既:已经。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真诚所到达的地方,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裂。 诚如斯:果真如此。诚:的确,确实。如:像。斯:这样。 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一词多义 以1、冀以:来,用来2、以抒其孤苦:用来3、亦以励国人:用来
澳门
你可知妈港(Macao)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注:闻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妈港”,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编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时,将歌词中的“妈港”改为“MACAU”,便于理解)
香港岛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香港岛&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威海卫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即今天的广东省湛江港,不是广州) 东海(岛)和硇(náo)洲(岛)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髁(ke)。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岛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luán)生的兄弟。 旅顺大连租借地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cù)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编辑本段社会价值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澳门》
简介
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八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七子之歌》改编自组诗中的《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改编版的歌词突出的特点就是把闻一多原文中的“妈港”改为“MACAU”。最初由澳门小朋友容韵琳演唱。
改编歌词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容韵琳: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合: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回来,回来。 合:母亲!母亲!
演绎与传唱
1925年,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此诗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诗人自己未曾预见的是,70多年后,《七子之歌·澳门》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李海鹰谱成歌曲,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广为传唱,令每一个憧憬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中华儿女激情难抑。 由于这篇组诗不在闻一多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之中,也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直到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中,有人提起了这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篇。当年4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曾刊登1947级校友施巩秋题为《重温七子歌思念闻一多》的文章。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第一节就诗咏澳门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正式成立后,本报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艺副刊“水木清华”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四节。 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1999年,容韵琳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献唱《七子之歌》而备受注目。此后容韵琳经常出席不同的活动献唱。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台湾》
较为知名的《七子之歌·台湾》有2个版本,一个是电视剧《郑成功》片尾曲(香港演员陈庭威饰演郑成功);一个是2006年湖北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音协主席袁忠宜谱曲的版本。2个版本均采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作为歌词。此外,还存在其他改编版本。
歌词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演绎与传唱
本世纪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在该版本电视剧中,香港陈庭威饰演郑成功。 2006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音协主席袁忠宜在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听到首次搬上舞台的诗朗诵《七子之歌·台湾》,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油然而生。《七子之歌·台湾》先由宜都地方歌手试唱。9月12日,香港雍哲明星娱乐事业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雍哲联系袁忠宜,表示愿意推荐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演绎,以更好地为世人所传唱。 闻一多研究专家、曾任民盟浠水支部主委的陈玉能对此激动不已:“《七子之歌》留下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也为中华民族复兴留下了一支进行曲。家乡人民早就期待着高歌猛进的这一天了,这将极大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据了解,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已表示,将对《七子之歌·台湾》曲谱原件永久性收藏。此前,福建厦门老年艺术团已索取曲谱,准备在今年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中演唱。 2007年9月,新华网、人民网、CCTV网、中国台湾网、新浪、搜狐、网易、湖北人民政府、湖北日报、天府热线等等各大媒体纷纷以“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被谱曲传唱 引起共鸣”;“楚人诗 楚人曲 震撼中华儿女心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被谱曲传唱”等为题,介绍了《七子之歌·台湾》谱曲传唱一事。台湾的《中央日报》也刊载此消息。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广州湾》
作品说明
1925年3月,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广州湾”。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的诅咒。
创作灵感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正面)
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遗产资源,是2009年3月广东湛江市霞山区政协例会提案题中之义。这首为《七子之歌》中的“广州湾”一章谱曲,是在广州湾艇仔歌原有曲调基础上新创,从而形成现代式的广州湾民歌,可用普通话或雷州方言演唱。力求较好表现其浓烈爱国思乡之情,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本土艺术形式。
歌词
——闻一多诗《七子之歌》之五 (广州湾民歌) 策划及作曲:叶文健 编配及录制:曾建彪 演唱:王 珺 监制:霞山文联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请说详细一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