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的资料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王祯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介绍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
《王祯农书》
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工作态度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农书》
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
廉洁奉公的县官
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大农学家之一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
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汜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介绍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
《王祯农书》
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工作态度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农书》
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
廉洁奉公的县官
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大农学家之一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
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汜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展开全部
王祯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