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 又是什么意思 不懂的人 不要轻言

 我来答
归来一笑
推荐于2017-11-28 · TA获得超过19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9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21万
展开全部
简单来说,佛教主要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两种,小乘佛教指和印度原始佛教比较接近的教派,一般存在于南亚和东南亚等佛教国家,比如尼泊尔、孟加拉等。大乘佛教指佛教引入地和本区域的宗教文化结合而在教义方面产生了明显变化的教派,最典型的有中国的禅宗、西藏的密宗、日本的日莲宗等教派。

这句话顾名思义就是说,如果不先从基础的小乘佛教学起,再学习各种变化的大乘佛教,融会贯通,就不能算真正的佛家弟子。就是要从基础学起,不能舍本逐末,也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的意思。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用画地为牢。
出自《佛藏经》戒经。
追问
出自《佛藏经》戒经。----这句话没看明白 到底是佛藏经 还是戒经 ??还是什么别的 
你在经上看到这句话了吗
我找遍了 也没找到
追答
戒经并不专指某一部经典,泛指说戒律的经典。
出自《佛藏经》,是从某人听“净空法师谈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写的博客笔记中看到的。
我并没有看过佛藏经,也不是佛教弟子,我对佛教的理解是在考对外汉语高级资格证书时从中国文化教材宗教部分看到并了解的。
我比较欣赏禅宗,讲究顿悟,只要心中有佛做任何事都是修行,没有必要寻章摘句、死记硬背。
特工雪藏
2011-08-07 · TA获得超过185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7万
展开全部
1 在《法苑珠林》中称“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但是《佛藏经》中,未见原句。可能不是“直接引语”,也希望有善知识能指出佛藏经中哪些文句开示了这个含义。

2 在《地藏十轮经》中明确记载:
“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随学一乘,于所余乘,不应轻毁。
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
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

“如是三乘出要正法,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过殑伽沙诸佛同说。
大威神力,共所护持;为欲拔济一切有情,生死大苦!为欲绍隆三宝种姓,令不断绝!
是故于此三乘正法,应普信敬,勿生谤毁,障蔽隐没。
若有谤毁,障蔽隐没三乘正法,下至一颂,决定当堕无间地狱。”

“是故三乘,皆应修学,不应憍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独觉乘法。”
追问
有道理 呵呵 确实没有原句
但是有些句子的意思是
应该先学 基础 后学空性什么的深奥的理论
否则容易失去根底

谢谢 谢谢!
追答
补充:
1 《法苑珠林》中称述该句之前,引用的是百喻经中的“三层楼喻”,也是“勿先造最高层楼”的寓意。

2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也开示了“正人先正己”。

3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有如下开示,含义还请参照该经的上下文来理解
 诸乐多福人  欣求真解脱
 等护器非器  证解脱无难
 痴慢号大乘  彼无有智力
 尚迷二乘法  况能解大乘

 譬如阙坏眼  不能见众色
 如是阙坏信  不能解大乘
 无力饮池河  讵能吞大海
 不习二乘法  何能学大乘

 先信二乘法  方能信大乘
 无信诵大乘  空言无所益
 内真怀断见  妄自号大乘
 不护三业罪  坏乱我正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uanxinshiwo
2011-08-06 · TA获得超过522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4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8万
展开全部
印光法师: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较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想是这样想9
2019-06-15 · TA获得超过24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万
展开全部
出自法华经!十方三世佛!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一佛住之经典!三藏十二部皆是佛在!法华经是佛基本法,无门槛全性起修,为佛法第一义谛;亦称圆钝了义大法!佛说;不讲第一义谛,非佛弟子 非阿罗汉 非辟支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aokaoo
2011-08-10 · TA获得超过6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2万
展开全部
出自哪部经不是很清楚。小乘佛法讲的是空,要行人知苦出离,不要沉迷于迷幻梦境。当行人修持上来,证得离欲阿罗汉果位。他见众生迷梦颠倒痛苦时,既而发心回小向大,普渡众生。这时的他才有力量,不至于被别人度走,堕落下去。不先自度而求度他,这是凡夫,也就是做做好事而已。
个人看法,阿弥陀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