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扩展资料: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孟子·尽心上》。
释义: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扩展资料: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见本篇13·3)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乐:当时帝王者,多为禅让,多为老帝王去世,才能登基称王,兄弟
也多为不和,二乐:帝王者,不可能事事具细, 必然做很多失小保大事,不
可能达到不愧于天地。三乐:帝王者更没有这种清闲雅致,更不具备这种德性
教育他人,自己心不正者,如何教服他人?
另解(guangHu):王者,为领导,多为百姓服务,每天处理无数事务,
烦恼必然多...,在我看来更多脱离历史背景解,夹杂更多“我”执“我”鉴。
误人子弟。
不管怎样解,可以定下来的是,此为百姓三乐。自然我们也要体验下古人
三乐。在我看来三乐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德”为中心思想,一乐:父母建在
,兄弟无疾健康。体现“德”中孝顺父母、悌敬兄弟姊妹。二乐:做到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人,就必须做到忠于自己、诚信他人、礼遇四方、心存大义、廉洁
无私、知耻改过。三乐:能够将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并传授给喜爱接受的人,并
身体力行传授,最终达到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