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过去5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支撑小康生活的是鼓起来的“钱包”。2002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约250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也从1998年的5.5万亿元猛增至2002年的8.7万亿元。
我们告别了短缺。1998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占1/3,到2002年达到88%,琳琅满目的商品诉说着市场的繁荣。
经历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人们纷纷把空调、电脑、手机这“新三样”购回家,并把目光投向汽车、住房。2002年我国汽车市场火爆,轿车销售110多万辆,其中个人购车占据半壁江山。
旅游正在成为新的时尚。1999年,国家一项好政策,老百姓有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2002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有18269万人出游,当年城市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比1998年增长1倍多。
恩格尔系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到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认为,城镇居民消费已跨入小康门槛,农村居民吃的问题已解决,教育、文化、耐用消费品等新的热点在升温。中国人的生活,正在从总体上的小康向更殷实的小康转变。
夯实民生之本
福州市再就业明星陈晓萍是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当年陈晓萍下岗后,也曾失落彷徨。靠政府支持、靠自己努力,陈晓萍办起了真味包点公司,吸收了6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国家对下岗职工的关心,离不开中央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好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最大的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1998年和2002年,两次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对就业工作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框架基本建立。5年来,全国每年新增就业800万人,2600万下岗职工中有1800多万先后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扩大就业的政策从未像现在这么优惠过!”就业问题专家、劳动保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这样评价。
就业,是老百姓生存发展的现实“饭碗”,社会保障,则是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的长远保证。
过去5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中央提出“两个确保”———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5年间,26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90%以上的人先后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领到了基本生活费,30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
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低保”制度。到2002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均超过1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9400万,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2000万。
回顾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路程,全国政协委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其炎认为,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为老百姓解除了后顾之忧。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好生活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阜新市碱巴拉荒村党支部书记黄玉奎,这阵子正在和村民们忙着跑市场。碱巴拉荒村过去是当地有名的穷山村,困难的家庭都娶不上媳妇。1999年,中央提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碱巴拉荒的村民们搞起了大棚蔬菜,几年下来人均收入翻了几番。新房子盖了,摩托车买了,大伙的生活越过越红火。黄玉奎说:“感谢党和政府的指引,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党和政府时刻把群众的生活挂在心间,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造福于民的政策。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鼓励消费,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为人民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工程,利国利民。1998年以来,仅用于农林水利的国债投资就达到1860亿元,相当于1949年至1997年中央农林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的总和。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国家用于西部开发的投资达到了700亿元。一批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陆续开工建设。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人才开发、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加大,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西部人民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期。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收入要提高,除了开辟增收渠道,还必须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增收减负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各地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标之一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勾画出一幅“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美好蓝图。好日子还在后头!(
我们告别了短缺。1998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占1/3,到2002年达到88%,琳琅满目的商品诉说着市场的繁荣。
经历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人们纷纷把空调、电脑、手机这“新三样”购回家,并把目光投向汽车、住房。2002年我国汽车市场火爆,轿车销售110多万辆,其中个人购车占据半壁江山。
旅游正在成为新的时尚。1999年,国家一项好政策,老百姓有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2002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有18269万人出游,当年城市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比1998年增长1倍多。
恩格尔系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到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认为,城镇居民消费已跨入小康门槛,农村居民吃的问题已解决,教育、文化、耐用消费品等新的热点在升温。中国人的生活,正在从总体上的小康向更殷实的小康转变。
夯实民生之本
福州市再就业明星陈晓萍是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当年陈晓萍下岗后,也曾失落彷徨。靠政府支持、靠自己努力,陈晓萍办起了真味包点公司,吸收了6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国家对下岗职工的关心,离不开中央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好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最大的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1998年和2002年,两次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对就业工作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框架基本建立。5年来,全国每年新增就业800万人,2600万下岗职工中有1800多万先后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扩大就业的政策从未像现在这么优惠过!”就业问题专家、劳动保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这样评价。
就业,是老百姓生存发展的现实“饭碗”,社会保障,则是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的长远保证。
过去5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中央提出“两个确保”———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5年间,26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90%以上的人先后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领到了基本生活费,30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
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低保”制度。到2002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均超过1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9400万,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2000万。
回顾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路程,全国政协委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其炎认为,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为老百姓解除了后顾之忧。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好生活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阜新市碱巴拉荒村党支部书记黄玉奎,这阵子正在和村民们忙着跑市场。碱巴拉荒村过去是当地有名的穷山村,困难的家庭都娶不上媳妇。1999年,中央提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碱巴拉荒的村民们搞起了大棚蔬菜,几年下来人均收入翻了几番。新房子盖了,摩托车买了,大伙的生活越过越红火。黄玉奎说:“感谢党和政府的指引,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党和政府时刻把群众的生活挂在心间,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造福于民的政策。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鼓励消费,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为人民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工程,利国利民。1998年以来,仅用于农林水利的国债投资就达到1860亿元,相当于1949年至1997年中央农林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的总和。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国家用于西部开发的投资达到了700亿元。一批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陆续开工建设。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人才开发、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加大,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西部人民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期。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收入要提高,除了开辟增收渠道,还必须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增收减负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各地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标之一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勾画出一幅“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美好蓝图。好日子还在后头!(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平、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