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道逻辑题目 请大家指导
例3:【08云南】在某次税务检查后,四个工商管理人员有如下结论:甲: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乙:服装个体户陈老板纳了税。丙:个体户并非都没有纳税。丁:有的个体户没纳税。如果四...
例3:【08云南】在某次税务检查后,四个工商管理人员有如下结论:
甲: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
乙:服装个体户陈老板纳了税。
丙:个体户并非都没有纳税。
丁:有的个体户没纳税。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人断定属实,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 )
A. 丁断定属实,陈老板未纳税 B. 丁断定属实,但陈老板纳了税
C. 丙断定属实,陈老板纳了税 D. 甲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
E. 丙断定属实,但陈老板没纳税
【解析】E。分析四人的讲话可知,丙的意思是有的个体户纳税了,结合丁所说的有的个体户没纳税可知,二人的话必不能同时为假,所以必有一个人说的是真的。因此甲和乙所说的必然为假。故陈老板没纳税。再结个甲说的话可知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为假,则必然有丙说的话为真。
下面是我的想法。大家指正 丙的意思是有的个体户纳税了 根丁的意思为下反对关系 可以同真必有一真
甲说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所有是 矛盾命题为 有的非 即丁 必一真一假。一个为真则乙丙假。
真的乙为陈老板没纳税 丙为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即甲正确 丁错。选d。我不知道自己思路哪错了 展开
甲: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
乙:服装个体户陈老板纳了税。
丙:个体户并非都没有纳税。
丁:有的个体户没纳税。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人断定属实,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 )
A. 丁断定属实,陈老板未纳税 B. 丁断定属实,但陈老板纳了税
C. 丙断定属实,陈老板纳了税 D. 甲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
E. 丙断定属实,但陈老板没纳税
【解析】E。分析四人的讲话可知,丙的意思是有的个体户纳税了,结合丁所说的有的个体户没纳税可知,二人的话必不能同时为假,所以必有一个人说的是真的。因此甲和乙所说的必然为假。故陈老板没纳税。再结个甲说的话可知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为假,则必然有丙说的话为真。
下面是我的想法。大家指正 丙的意思是有的个体户纳税了 根丁的意思为下反对关系 可以同真必有一真
甲说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所有是 矛盾命题为 有的非 即丁 必一真一假。一个为真则乙丙假。
真的乙为陈老板没纳税 丙为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即甲正确 丁错。选d。我不知道自己思路哪错了 展开
展开全部
你的思路很好,其中的错误楼上也给你指出来了。我帮你分析一下你所说的几个问题:
1、各类关系的应用:
(1):上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可以同假;
其实,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是【不可】。因为【可以】意味着没有限制,没有限制也就没有必然结论。不可同真=必(至少)有一假。因此,对于【只有一假】的问题,即可由此确定范围。
(2):下反对关系:【不可同假】、可以同真;
同理,本关系用于确定【只有一真】这类问题的目标范围。
本题中:
丙和丁即为此类关系,由此确定,那个真命题必然在这2个之中;——————①
(3):矛盾关系:【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这是最好用的关系:不管条件是【只有一真】还是【只有一假】,都可由这个关系将范围锁定在这两个命题上。
本题中:
甲和丙就是此类关系,由此确定,那个真命题也必须在这2个之中。再结合结论①,就可以断定:那个真命题就是丙。
(4):差等关系:
这类关系不能直接判断命题真假,只能用条件命题的形式表示。事实上,前3类关系也可以这样表示:
上反对:p真→q假;——不可同真;
下反对:p假→q真;——不可同假;
矛 盾:p真↔q假;——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差 等:全真→特真;
注:这里的"全"和"特"指的是全称和特称;当然,只有是同类型的(即同为肯定或同为否定)的全称和特称才有上述关系。
本题中:
甲和丁属于此类关系,故有:甲真→丁真。因为只有一真,所以可断定:甲必然为假。
2、全称否定和单称肯定,即:甲和乙;
这两类命题确实【有矛盾】,但它们并不是【矛盾命题】。它们的关系是:
不可同真,可以同假。
类似于上反对关系,对本题没什么用处。
1、各类关系的应用:
(1):上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可以同假;
其实,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是【不可】。因为【可以】意味着没有限制,没有限制也就没有必然结论。不可同真=必(至少)有一假。因此,对于【只有一假】的问题,即可由此确定范围。
(2):下反对关系:【不可同假】、可以同真;
同理,本关系用于确定【只有一真】这类问题的目标范围。
本题中:
丙和丁即为此类关系,由此确定,那个真命题必然在这2个之中;——————①
(3):矛盾关系:【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这是最好用的关系:不管条件是【只有一真】还是【只有一假】,都可由这个关系将范围锁定在这两个命题上。
本题中:
甲和丙就是此类关系,由此确定,那个真命题也必须在这2个之中。再结合结论①,就可以断定:那个真命题就是丙。
(4):差等关系:
这类关系不能直接判断命题真假,只能用条件命题的形式表示。事实上,前3类关系也可以这样表示:
上反对:p真→q假;——不可同真;
下反对:p假→q真;——不可同假;
矛 盾:p真↔q假;——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差 等:全真→特真;
注:这里的"全"和"特"指的是全称和特称;当然,只有是同类型的(即同为肯定或同为否定)的全称和特称才有上述关系。
本题中:
甲和丁属于此类关系,故有:甲真→丁真。因为只有一真,所以可断定:甲必然为假。
2、全称否定和单称肯定,即:甲和乙;
这两类命题确实【有矛盾】,但它们并不是【矛盾命题】。它们的关系是:
不可同真,可以同假。
类似于上反对关系,对本题没什么用处。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丁说有的个体户没纳税 为假 其矛盾命题 所有人都纳税了为真
可是所有人都纳税了 与 陈老板没纳税也是矛盾啊 。 那位老师说 丁说的有的个体户没纳税 只能推出有的个体户纳税了 。不能推出所有人纳税了 。 可是有的人纳税了 跟有的人没纳税 是下反对关系
不能同假可同真 必有一真。怎么证明丁说的一定就是假的 我的意识是 有的不是为假不能推出有的是一定为真 有没有可能两个命题都真
追答
(1)你说的话"丁说有的个体户没纳税 为假"是有歧义的。如果你要表达【p假】这个意思,应该说成是【并非…】或【“…”为假】,加个引号就没有歧义了。
丁:有的个体户没纳税;
其矛盾命题为:
非丁:并非有的个体户没纳税;即:所有个体户都纳了税;
(2)【所有人都纳税了 与 陈老板没纳税也是矛盾】;
我前面说过,【有矛盾】和【矛盾命题】是两回事儿。按照我们自然语言的习惯:后一句话否定了前一句话,就可称之为矛盾,即:【不可同真】即可称为【有矛盾】。但逻辑上的【矛盾命题】是【既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这里:
【非丁:所有人都纳了税;】和【非乙:陈老板没纳税;】
的关系是:【不可同真】、【可以同假】;——这和甲乙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它们有矛盾,但不是矛盾命题。
(3)【那位老师说……】;如你所说:
【丁:有的个体户没纳税;】和【p:有的个体户纳税了】;
确实是下反对关系,满足【不可同假】。所以【只能推出有真的,不能推出有假的】。
(4)【我的意识是 有的不是为假不能推出有的是一定为真 有没有可能两个命题都真】
你这种表达还是有歧义,我将两个意思都说说:
①:有的不是→有的是:这个推理是无效的;但不是因为它们【有可能两个命题都真】,而是因为【前者为真时,后者有可能为假】——这才是判断一个推理是否有效的规则;
②:并非有的不是→有的是:这个推理是正确的;
并非有的不是=所有的都是;所有的都是→有的是;
其实,性质命题一共也就6种,它们的关系虽然复杂,但并不难理解。最不济,你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根据这个例子就可以推出它们的关系了。
展开全部
最稳健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甲为全称否定判断(E),乙为个体肯定判断(a),丙为特称肯定判断(I),丁为特称否定判断(O)。其中,如甲(E)真,则丁(O)必真,即至少有两句为真,而已知“四个人中只有一人断定属实”即只有一句为真,故甲(E)和丁(O)均为假。甲(E)和丙(I)为矛盾关系,只有一个是真的;既然甲(E)为假,则丙(I)必真。又由只有一句为真,可知乙(a)为假。故“E. 丙断定属实,但陈老板没纳税”为正确答案。
你的思路原本非常简洁,你开始理解的“丙的意思是有的个体户纳税了 根丁的意思为下反对关系 可以同真必有一真”是对的。由丙、丁“必有一真”,可直接推知甲、乙都是假的。甲假可推知有的个体户纳税了,即丙真;乙假可推知陈老板没纳税。
你错在把甲和丁的差等关系误当作矛盾关系。
你的思路原本非常简洁,你开始理解的“丙的意思是有的个体户纳税了 根丁的意思为下反对关系 可以同真必有一真”是对的。由丙、丁“必有一真”,可直接推知甲、乙都是假的。甲假可推知有的个体户纳税了,即丙真;乙假可推知陈老板没纳税。
你错在把甲和丁的差等关系误当作矛盾关系。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请问甲为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 即所有非。丙为有的个体户纳税了即有的是。是不是矛盾关系一真一假。 然后可以推出那两个都假。解题思路是不是应该先找矛盾关系 所以 乙丁为假。乙为陈没纳。丁为有的非。矛盾真命题即所有个体户都纳税了。 乙某个非与丁所有是。是不是也矛盾啊 然后怎么解决啊
追答
解题思路其实多种多样。
只有一真问题一般先找必有一真的矛盾(A和O,E和I)和下反对(I和O)关系,然后确定其他判断为假,进而明确唯一的真命题并推知假命题的否定命题为真;
只有一假的问题一般先找必有一假的矛盾(A和O,E和I)和反对(A和E)关系,然后确定其他判断为真,进而明确唯一的假命题并推知该假命题的否定命题为真。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个命题推论其否定命题应该遵循换质推理的规则,才能保真。假命题(O)的否定命题(换质推理)不能过强地得出其矛盾命题(A)为真,而是应该得出其下反对关系的(I)命题,因为推论中前提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也不能周延,否则就犯了扩大周延的错误。
你所说“甲为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 即所有非。丙为有的个体户纳税了即有的是。是不是矛盾关系一真一假” 非常正确。接着就推知了乙和丁为假,乙作为个体肯定命题,对其否定只能得到个体否定命题;而由丁这个特称否定命题(O)为假这个前提,只能推出与其存在下反对关系的(I)命题为真。由“非O”只能得出“I",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也是许多人推论时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