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指璧山区。璧山区是独立的行政区。
璧山区隶属重庆市,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内,紧邻重庆主城区。璧山区东连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接江津区,西临永川区、大足区,北靠铜梁区、合川区、北碚区,有“重庆西大门”之称。面积为915平方公里。2014年撤县设区。
扩展资料: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县。唐置县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坝区含谷镇、北碚区澄江镇。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隶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
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
清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壁山县,改名“壁山”为“璧山”,隶属川东道重庆府。
民国3年(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民国17年撤销道,直属四川省。民国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璧山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日璧山县解放,属川东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是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
1951年4月,璧山专署迁至江津,改名江津专区,属之。1960年江津专署迁往永川。1968年,江津专区更名江津地区,璧山县属江津地区。
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璧山县属永川地区。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璧山县属重庆市辖。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璧山县隶属重庆市。
唐置璧山县时,县署在今璧城街道。清雍正七年复置璧山县制时,因县城残破,衙署无存,短时寄治来凤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县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此后,民国时的县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2014年5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璧山县,设立重庆市璧山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璧山区
重庆市于2014年撤销璧山县,设璧山区。
2014年5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璧山县,设立重庆市璧山区。
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县。唐置县时,隶属渝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壁山县,改名“壁山”为“璧山”。
扩展资料:
璧山,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制,史出“双状元、六翰林”,有“巴渝名邑”美誉。全区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
璧山位于重庆主城西郊,与大学城仅一山之隔,是重庆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成为承接大都市功能疏解和人口梯度转移重点区域。
作为重庆主城西进“第一站”,成渝高速、渝蓉高速、渝遂高速穿境而过,成渝高铁55分钟到达成都。璧山隧道实现与主城“无缝连接”。
参考资料来源: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来源: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自然地理
2014年7月15日,撤销璧山县设立璧山区,属于重庆市直接管辖。
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部,东连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界江津区,西临永川区、大足区,北靠铜梁区、合川区、北碚区。唐至德二年设立建制,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至2015年,璧山区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
璧山区为中国西部鞋都,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优质葡萄之乡”、“国家卫生县城[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纳税服务示范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