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以 旧 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阿里聪
2011-08-09 · TA获得超过248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望采纳,谢谢!
希望有一篇合适你的写作风格哦!

1、从储藏室里找到一个小箱子!那个箱子已经很脏,我很好奇,打开一看,是几本书!我知道了,那是我十年前藏起来的,那里是我心爱的漫画书,还有吴承恩的西游记!
这些旧书,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好怀念啊!一个记忆烙印,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这些旧书,依然不变。虽然在灰尘下变得沉重!但还是如此,记得当时,我还在书面上写了我的名字!我扑去灰尘,看见我当时是那么幼稚,字迹还很潦草!但我心中在想,旧书,他把我完全的的回到过去,想想当时,那么放松!一眨眼,时间一流逝!便让我来到了读书的殿堂!童年的记忆,就在这几本旧书里,我和朋友一起通读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常常幻想,要是我也是孙悟空就好了,72变,筋斗云!好好喔!我们在台阶下,一字一句的看,知道太阳下山,回家吃饭!
上小学时,还在上课偷看被抓,被罚站了2小时,正直正午,两人感受热死了!
现在,翻开旧书!一个时代的变迁,就是这样,即使是十来年,也会焕然一新!那时还没有彩绘,只是普通的黑白!虽然现在已不起眼!
我重新看了一遍,一种怀旧的感觉涌出心头!很怀念啊!我的童年,心里不禁很酸涩!
旧书,已经是过去了,他会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我们也要去寻找旧书,打开它。就会让你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现在,我再一次把它尘封起来,放在箱子里!让他继续在我的记忆里!希望以后还能再打开它!

2、北京的拆迁故事

也许,心灵的震撼后来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地貌的震撼?并因此导致了中国城市 “推倒重来”般的大重建?

但在有些人看来,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城市建设和扩展方面,更应该向欧洲学习,而不应向历史只有200多年的北美“新大陆”学习。

今年五月,我去北京采访中产阶级时,应自由撰稿人许知远之邀,曾专程前往他与文友们在北京西郊圆明园旧址开办的一家书店——“单向街书店”。在书店里,许知远特别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新华社记者王军写的《城记》。

回到伦敦后,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掩卷之后,我才知道,在我离开中国后那10多年里轰轰烈烈展开的城市“现代化”运动中,有多少历史建筑和珍贵文物都成了拆迁铁锄上下飞舞的“锄下鬼”;掩卷之后,我也才明白,如果所有的中国城市规划官员在筹划老城区改建时,都像我一样“喜新厌旧”,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此书开端写了一个典型的北京拆迁故事——

1998年9月24日,十来个来自四川的庄稼汉抡圆了铁锄,三下五除二,拆掉了北京粤东新馆。100年前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就在这个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横街11号的院子里成立了保国会。

一位姓汪的包工头当时对作者王军说:“我在北京拆了八年了,这种房子拆得多了。两三个月前,国子监那边的一个庙就是我拆的,那个庙真大。我们管不了那么多,拆迁办给我们钱,我们就拆。给我们钱拆故宫,我们也拆。”

这本书还写了其它许多令人唏嘘的拆迁故事。

王军还在书中引述了中国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2000年讲过的一段话:“我到过许多地方,巴黎和北京最好。巴黎保护得很好,北京就惨不忍睹了!意大利团结报一位女记者采访我,她说北京是Poor Hong Kong(蹩脚的香港)。可悲呵,这么一个世界文化名城,竟连一个香港都不如了。”

读完这本书,我又重新审视了我过去瞧不起的伦敦扩建之路,竟然发现了不少值得北京学习的地方:像北京一样,伦敦也是文化古城,但二战之后,伦敦并没有在市中心拆旧建新,而是基本保留老城原貌,精心保护历史古迹,转而在老城周边地区规划了十多个可发展的新城基地,虽然后来英国政府换了许多届,但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阿伯克隆比爵士主持制定的“大伦敦计划”并没有变,后来建成了一系列周边新城。

现在我逐渐能够品味出伦敦那些老楼陈墙、古街旧巷的韵味了:工作间隙与同事沿泰晤士河散步,无意之间,也许就会踏上莎士比亚曾经走过的某段石板小径;周末与家人去市中心看戏,蓦然回首,也许就会与铜雕王尔德的那双忧郁眼睛对视……

如果伦敦也去模仿纽约,在市中心大举拆除历史建筑,兴建摩天楼群,拓宽石板小径,扩建立体大道,那伦敦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Poor New York(蹩脚的纽约)。

其实,就连没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美国人,也在拼命地保护自己那点儿可怜的文物。

我还记得,2002年我去美国费城旅游,曾经参观过一个当地导游极力推荐的博物馆。我花钱买了门票,但进入馆内,转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出来了。

不是因为我不耐心,而是因为这个所谓的“博物馆” ,其实不过是一个只有寥寥几间“展厅”的普通民居——它是美国独立之初缝制美国第一面国旗的一个普通女裁缝的住宅。我仔细端详每一件展品,而且把展品的英文说明通读了两、三遍,也没用够半个小时。

我想,北京粤东新馆如果辟成一家博物馆,展品肯定要比美国费城的那家“博物馆”丰富,购买门票的游客肯定也要比我更加感到“票有所值,不虚此行”。

3、一张旧照片
那张斑斑点点面容模糊的旧照片,承载着多少风雨、泪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冲洗,不断刷新。 ——题记 小时候,父母回家过年,父亲换了一部新款的手机,带拍照功能的。那手机在我眼里绝对是稀罕玩意。总缠着父亲给我拍照,拍完总还看不够,还要向妹妹炫耀。妹妹也缠着要拍,父亲索性让我们自己去拍。我们简直乐疯了,在雪地里你拍我,我拍你,像冬天里两只小麻雀。回家后也顾不得冻得通红的手,只是争着把照片给父母看。母亲笑着说:“就你爱臭美,你还不知小时候长得啥样?” “长得啥样?”我睁大眼睛。 “应该有照片的。”母亲向房里走去。在尘封的暗红箱子中母亲翻出了一张暗黄照片。 “怎么成了这样呢?不是都毁了吗?” “唉,那时照相也不容易,能留下一张已不错了。” 我心中嘀咕:有那么难吗?还未出元宵,父母便踏上了外出打工的征途。当时我还叹惜了好长一段时间,不是因为父亲的远离,而是因为那部能拍照的手机。如今,我已有了部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相素非常高。但现在却不再那样爱不释手了。再次翻出那张暗黄的照片时,隐约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模糊的轮廓是童年的缩影,这张照片凝固了从前的我。现在我已长大,从幼年到童年,从童年到青年,这十多年的泪水、笑容、失败、成功,全部凝固成这一张照片。偶然,在一面墙上看到了一张黑白的照片,照片上不知是什么地方,只能模糊地看到矮矮的平房,还停泊着几只木船,然而旁边的新照片我认出来了——那是深圳。我的心头不禁猛地一颤,回头再看那张黑白照片,高楼大厦仿佛在这一刻拔地而起,木船便化作汽轮和舰艇,黑白照片好像被春风吹去了尘埃,变成了彩色。这张斑斑点点、面容模糊的照片承载了多少风雨、泪水,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冲洗,不断刷新……就像一个成长的孩子,在风雨中日夜兼程,在岁月中不断变新,这是一个成长的孩子,这是成长中的中国。 尾记:我郑重地将这张旧照片夹进日记本中。历史也会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程凝固成一张照片,夹在岁月的日记中,等待后人翻看。

4、一张旧照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张旧照片。它印证着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情景。

照片上,只见一片本来繁华的景象在一阵狂轰滥炸中化作废墟。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碎片……还有一个孤独的小男孩。

这个仅有两三岁大的小男孩儿为什么独自坐在废墟里号啕大哭呢?他的爸爸妈妈呢?一个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也许,爸爸妈妈正要带他乘火车外出逃难,正要去寻找一个安全地带。没想到,还没登上火车,日本侵略者的战机就已经狰狞着投下了罪恶的炸弹。幼小的他从此失去了爸爸妈妈,只能坐在地上无助地,撕心裂肺地痛哭……

我想,那个记者一定会在拍完照后帮助他的。他一定会在好心人的怜爱中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长大后的他也一定会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

可是,我又想到,在那个年代,日本侵略者对我们中国的践踏远远不止一个火车站。一定还有很多可怜的孩子,他们在日本鬼子无情的炮火中失去了亲人,又得不到帮助。那些孩子很可能还没长大就死了,因为没人给他饭吃。还有的孩子也许能活下来,但是如果没人管他,他们很可能会变成小偷。因为没人给他钱,让他生存,更没人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看着这幅照片,想着想着,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福多了。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工业发达,市街繁华。"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出于扩大侵华战争的需要,又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部先后调集了20万大军进攻上海,同时出动100余架飞机反复对上海进行毁灭性轰炸。
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机轰炸上海。炸弹落于南京路外滩,华懋饭店及汇中饭店被炸毁。南京路一带尸骸狼藉,在炸毁的建筑物残迹中,受伤者被压在下面,呻吟惨号。炸死者血肉模糊,肢体残缺。几分钟后,虞洽聊路与爱多亚路交叉点,也遭到轰炸。这一地区也是上海的闹市之一,有不少难民聚集在道路两旁。炸弹落在这里,附近的房屋大都被炸毁或震坍,停在路边的20多辆汽车全部起火燃烧,电缆被炸断垂落地面,又引起大火,使灾情倍加惨烈。被炸死者的断肢残躯,四处抛散,鲜血染红了街面。
这次轰炸,共炸死无辜平民1742人,炸伤1873人,炸毁及烧毁的房屋财产难以计算。
1937年8月23日中午,日机轰炸南京路闹市区和浙江路,先施公司被炸,电线折断,多处起火,有215人被炸死,一位年轻的母亲横卧血泊,怀中的孩子只剩下两只血淋淋的脚。此外,还炸死570余人。
同年8月28日下午2时,日机疯狂轰炸上海南火车站。上海原有南北两个车站,"八·一三"以后,北站处于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当时上海及其附近的难民蜂拥而至,争相出逃、南站拥挤不堪。第一批四架日机首先向南站投弹炸死难民500多人。不一会,又有八架日机飞抵南站上空投弹,炸死200多人。车站天桥、月台、铁轨被炸得稀烂,地上满是焦黑残缺的尸体。月台上横七竖八躺满尸体,上面还压着铅皮和木板。广场上很多被炸死的妇女紧抱着无头缺肢的孩子。日机投掷的燃烧弹使车站及站外的外揭旗和郑家桥燃起大火,一时间烟雾弥蔓,哭声四起,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上海南站远离交火地区,根本没有军事设施,中军对南站的轰炸,完全是有计划的野蛮屠杀。
9月18日,日机对上海东区杨树浦等地轰炸,投下多枚燃烧弹,致使那一带的工厂和居民区大火遮天,损失惨重。这天上午8时,怡和纱厂厂房中弹,打麻机当即起火。接着东百老汇路、公平路的公所住宅中弹,大火很快蔓延。此外,兆丰路仓库、百老汇路东一片住宅、培林洋行蛋厂等工业和居民区大火熊熊,被烧成焦土。
在日机的夜以继日的狂轰滥炸下,上海遭到严重破坏。仅遭日机袭击的文教机关和学校(其中部分又遭轰炸又遭炮击)就达92个,其中被全毁的占75%。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亦遭到轰炸。例如,8月18日、19日,日军先后轰炸高悬巨幅红十字旗的直如东南医学院和南翔红十字会第三救护队。
关于轰炸破坏上海的情况,这里摘引一段1938年3月19日上海《密勒氏评论周报》的报道,即可一目了然:"被毁的商店至少有10万家,其中包括店主的住宅和财产。这些商店或被焚毁,或被炸毁,或被轰毁,或被抢掠一空。我们倘驱车经过虹口、杨树浦、闸北和南市等处,但见两旁街道,尽成废墟,往往延长几里。在1932年'淞沪战争'后,约一里宽二里长的面积内损害颇重。这一次,三公里以上的面积内,往往片瓦无存,不足为奇。在许多地方,破坏的情况,简直难以形
990899621
2011-08-08 · TA获得超过41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8万
展开全部
一张旧照片 廖摄林 那张斑斑点点面容模糊的旧照片,承载着多少风雨、泪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冲洗,不断刷新。 ——题记 小时候,父母回家过年,父亲换了一部新款的手机,带拍照功能的。那手机在我眼里绝对是稀罕玩意。总缠着父亲给我拍照,拍完总还看不够,还要向妹妹炫耀。妹妹也缠着要拍,父亲索性让我们自己去拍。我们简直乐疯了,在雪地里你拍我,我拍你,像冬天里两只小麻雀。回家后也顾不得冻得通红的手,只是争着把照片给父母看。母亲笑着说:“就你爱臭美,你还不知小时候长得啥样?” “长得啥样?”我睁大眼睛。 “应该有照片的。”母亲向房里走去。在尘封的暗红箱子中母亲翻出了一张暗黄照片。 “怎么成了这样呢?不是都毁了吗?” “唉,那时照相也不容易,能留下一张已不错了。” 我心中嘀咕:有那么难吗?还未出元宵,父母便踏上了外出打工的征途。当时我还叹惜了好长一段时间,不是因为父亲的远离,而是因为那部能拍照的手机。如今,我已有了部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相素非常高。但现在却不再那样爱不释手了。再次翻出那张暗黄的照片时,隐约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模糊的轮廓是童年的缩影,这张照片凝固了从前的我。现在我已长大,从幼年到童年,从童年到青年,这十多年的泪水、笑容、失败、成功,全部凝固成这一张照片。偶然,在一面墙上看到了一张黑白的照片,照片上不知是什么地方,只能模糊地看到矮矮的平房,还停泊着几只木船,然而旁边的新照片我认出来了——那是深圳。我的心头不禁猛地一颤,回头再看那张黑白照片,高楼大厦仿佛在这一刻拔地而起,木船便化作汽轮和舰艇,黑白照片好像被春风吹去了尘埃,变成了彩色。这张斑斑点点、面容模糊的照片承载了多少风雨、泪水,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冲洗,不断刷新……就像一个成长的孩子,在风雨中日夜兼程,在岁月中不断变新,这是一个成长的孩子,这是成长中的中国。 尾记:我郑重地将这张旧照片夹进日记本中。历史也会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程凝固成一张照片,夹在岁月的日记中,等待后人翻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