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很有成就的文学家.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公元155年,他出生于一个有权势的宦官集团大官僚家庭.祖父曹腾,桓帝时的中常侍,父亲曹嵩,曾任太尉.曹操二十岁出来作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等官职。他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建立自己的武装;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以后,经过长期征战,基本统一了北方。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后,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各霸一方,造成了大分裂的局面。当时的大大小小独立王国,不下数十之多。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冀洲的袁绍、淮南的袁术、徐州的陶谦和吕布、益洲的刘璋、荆洲的刘表、凉洲的马腾和韩遂、幽洲的公孙瓒、江东的孙坚孙策,以及后来的刘备等人。这些军阀,不断进行混战,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的悲惨景象。人民群众切望重新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曹操在所有割据势力之中,实力强大。加上他把汉献帝迎往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居于优势地位。曹操本人,又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当时最有条件完成统一。所以,自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先后消灭了北方割据的群雄,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剩下的也只有偏居江东的孙权和僻处四川的刘备。曹操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事业时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个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曹操能统一北方,不仅有利于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而且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全国打下基础。这是曹操对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曹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封建武装的。年轻时,他曾以骑都尉的身份,随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因功迁升,作了济南国相。公元192年,曹操在寿张打败青州黄巾军,乘势迫降,得丁壮三十余万,男女共百余万口,收编其中精锐,号为“青州军”。曹操正是依靠这支武装,扩充了实力,转战于中原,终于发展成足以统一北方的强大军事力量.
曹操集团的强大,与他重视发展生产,能较好地解决生产问题有关.当时军阀战乱不止,又加连年灾荒,社会经济残破不堪.不仅农民不呢感从事生产,饥饿逃亡,生活极端困苦,就连军阀筹办军粮也无法解决.在这种形势下,解决粮食问题如何,几乎成了成败关键.曹操认为:“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汉)孝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好榜样)也.”于是,他吸取秦皇汉武的成功经验,当作“定国”的战略性措施,并采纳枣祗的具体建议,于公元196年正式实行屯田。他利用收降的青州黄巾军近百万劳动力,和所“得贼资业(起义军的农具、耕牛)”,并招诱各地流亡,在许下(今许昌附近)屯田垦种。当年,获得了好收成,得谷米百万斛。这在严重饥饿的当时,已是很可观的成绩了。随后,他便在“州郡例置田官”,到各地推行屯田制度。结果,“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不但军粮问题得到解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而且社会经济也逐步得到恢复。这就为他统一北方,准备了物质基础。
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源自于豪强地主的强大。曹操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比较注意抑制豪强。他任洛阳北部尉时,造了几十根五色棒,挂在官府大门两旁,专门惩办恃势犯禁的人,甚至还打死过当权宦官蹇硕的叔父,得到了“不避豪强”的名声。任济南相时,他一举罢免了手下八个包庇豪强的县令。当然,豪强地主,是封建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曹操这些做法,效果有限。而且由于“违忤诸常侍”,得罪了宦官集团,又“为强豪所忿(恨),”很可能要招致家祸,曹操只好告病还乡了。之后,在扫除各地军阀的同时,曹操进一步打击那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地方豪强。例如,他消灭河北袁绍后,便发布“抑兼并令”,实行“重豪强兼并之法”,沉重打击了袁绍卵翼下的审配家族等豪强势力。这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曹操控制下的一统局面,起了很大作用。曹操虽然打击过一大批政治上敌对的豪族,但从现实需要考虑,又依靠和保护了自己周围的一批豪族,如曹洪、李典、许褚等。这正是他的局限性所在,揭示了曹操打击豪强的历史真象。当然,即使曹洪等人,曹操对他们毕竟也还是有一定的约束。曹操听说有个杨沛,敢于惩罚权贵手下横行不法的宾客,特意升调他当邺令。吓得曹洪、刘勋等一批有名的豪强,连忙“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不能不有所收敛。曹操掌权时期,地方豪强受到一定抑制,中央得到加强,北方统一的局面得以巩固,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在用人方面,曹操以较重视才能,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他多次下令求贤,强调只要有真才实学,应该“不拘微贱,”“不拘品格,”“勿废偏短,”而要一律推荐上来,量才录用。贯彻了这个主张,使曹操得到不少出众的人才。在曹操主持之下,“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大量涌现,受到重用。例如,他于公元206年,上书献帝表扬乐进、于禁、张辽,但人皆成名将。乐进、于禁都出身低微,原是下级军吏,张辽原为吕布部下,是一名降将,但都因立有战功,曹操便能大胆信任、提拔。他们后来也都成了有名的大将。这就无怪曹操手下,谋士众多,猛将如云,人才济济,阵容整齐强大了。曹操雄踞中原,得力于这些人才,实不为小。
曹操确实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的出身与宦官集团本有千丝万缕联系,但他看到宦官集团,是一支腐朽的力量时,就断然摆脱,并且到处打击宦官集团。董卓窃居相位,威权炫赫一时,很想拉拢曹操为之所用,任命为“骁骑校尉”。曹操深知董卓不得人心,必无前途,坚决退出洛阳,去参加讨董阵营。他掌权前后,始终抓住统一这个主题作文章,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曹操之杀孔融,很大程度上是因这位“名士”暗助孙权,妨碍了他的统一部署。曹操迎奉汉献帝,也是作为实现统一的工具看待的。曹操已经位极人臣,但他始终保存这个傀儡皇帝,对稳定北方政局,准备统一,很有好处。公元219年,孙权来书劝曹操称帝,这是企图让曹操激怒天下,破坏他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部署。曹操一眼看穿了他的阴谋,笑笑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小子想把我放炉火上烤呀)!”曹操对于统一大业,一直有坚定的信心,他的《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自已”,正是他这种抱负的写照。
曹操不仅是一个封建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军事家。他博览群籍,尤其喜爱钻研兵书,注意总结古人的战争经验。他仔细研究过《孙子兵法》,结合实战体验,亲自作过注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朴素辩证思想。他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反对刻板地运用兵法,主张充分掌握敌情,临机应变,以求克敌制胜。曹操是军事理论家,也是军事实践家,二十多年中,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亲自领导过攻杀吕布、官渡之战、三征乌桓、赤壁鏖兵等著名战役,也留下不少“马踏青苗”,“望梅止渴”等治军轶事。他在官渡之战中,正确分析了敌我形势,临战又能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然,曹操也吃过不少败仗,征讨张绣,幸逃一死;进兵赤壁,更是大败而归。但是往往是在胜败两方面,都有丰富经历的条件,才能造就一个大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例。正因如此,他在军事方面的遗产,是值得我们加以珍视的。
曹操重视学术学术文化,这是他的重要长处。沦落匈奴十多年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就是经他出力赎回来的。曹操本人也是多才多艺,他长于书法,精于围棋,特别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转战南北,而“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清新,气势雄浑,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拘束。《碣石篇》、《蒿里行》等,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文章也很好,文风质朴,言之有物,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较好,被鲁迅誉为:“改革文章的祖师”。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是文学评论家,曹植是才气横溢的诗人。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健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刘备的描述反面衬托曹操做事的合理)
与曹操相比刘备总是被当成一个仁人,但其实他的很多次仁义都是装出来的。刘备在长坂坡逃亡时带上了10万百姓一起出逃,结果半路上就被曹军追上了。刘备显然并不是想让这些百姓真正和自己逃走,因为这样的话,粮马辎重、人们扶老携幼,根本不可能逃得有多快,弄不好自己都不一定跑得掉。刘备被曹军追上时,就弃百姓于不顾,顾自逃走了。当然那些追随刘皇叔的百姓的结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这一点也证明。
在223年刘备永安托孤时,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无德无才的话,让诸葛亮代替刘禅继承蜀国皇帝。其实自古皇位就是“家天下”的,哪里还有这种事呢?刘禅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绝对远胜于诸葛亮。这句话听听就是妄语。所以看上去的仁义天下的外表,其实有很多潜台词。这句话其实暗示了要诸葛亮用心辅佐,不得越位,是一句用心良苦的警告——果不其然,诸葛亮叩首说不敢,“臣必尽肱股之力”什么的。可见刘备的心机之深,在最后一刻有施展了策略,想为儿子的江山打下保障。因为刘备深知刘禅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算计不过诸葛亮等老臣。从耍这些机谋来看,他一点不像个仁义的人。
而且刘备很会哭。他的哭多是倾注了感情;比如在关羽罹难后的哭,那是几天几夜停不住的,诸葛亮都劝不动。但有些哭,却是为了另一番目的。诸如送别徐庶等。在鲁肃去向刘备讨要荆州时,刘备大哭一场,装出“若还了荆州,何处安身”的样子,其实就是向孙权装可怜,让鲁肃和孙权无可奈何。迫于压力,把要回荆州的时间又后延了一段时日。其实这只是缓兵之计罢了。所以有成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当然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这种策略未必高明。
可以看出刘备的仁义其实有些是不得已而装的,这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心灵谋略。
不仅使自己得到了名声,而且赢得了实利。在哭的本事上,刘备也挣得了别人的同情。
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就曹操的一生功过,进行全面分析,作出正确评价。还是鲁迅说的好:“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上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之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又恰当的。
和其他许多封建统治者一样,曹操在镇压黄巾军起义和消灭群雄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对人民十分残暴的一面。史书上记载,有一次,他屠杀了为避董卓之乱,逃亡到徐州一带的人民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又一次他攻郯不下,竟迁怒于人民,“攻取虑、睢阳、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里无复行人。”我们在肯定曹操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封建统治者本性和他的消极面。
希望是楼主要的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后,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各霸一方,造成了大分裂的局面。当时的大大小小独立王国,不下数十之多。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冀洲的袁绍、淮南的袁术、徐州的陶谦和吕布、益洲的刘璋、荆洲的刘表、凉洲的马腾和韩遂、幽洲的公孙瓒、江东的孙坚孙策,以及后来的刘备等人。这些军阀,不断进行混战,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的悲惨景象。人民群众切望重新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曹操在所有割据势力之中,实力强大。加上他把汉献帝迎往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居于优势地位。曹操本人,又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当时最有条件完成统一。所以,自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先后消灭了北方割据的群雄,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剩下的也只有偏居江东的孙权和僻处四川的刘备。曹操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事业时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个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曹操能统一北方,不仅有利于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而且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全国打下基础。这是曹操对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曹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封建武装的。年轻时,他曾以骑都尉的身份,随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因功迁升,作了济南国相。公元192年,曹操在寿张打败青州黄巾军,乘势迫降,得丁壮三十余万,男女共百余万口,收编其中精锐,号为“青州军”。曹操正是依靠这支武装,扩充了实力,转战于中原,终于发展成足以统一北方的强大军事力量.
曹操集团的强大,与他重视发展生产,能较好地解决生产问题有关.当时军阀战乱不止,又加连年灾荒,社会经济残破不堪.不仅农民不呢感从事生产,饥饿逃亡,生活极端困苦,就连军阀筹办军粮也无法解决.在这种形势下,解决粮食问题如何,几乎成了成败关键.曹操认为:“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汉)孝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好榜样)也.”于是,他吸取秦皇汉武的成功经验,当作“定国”的战略性措施,并采纳枣祗的具体建议,于公元196年正式实行屯田。他利用收降的青州黄巾军近百万劳动力,和所“得贼资业(起义军的农具、耕牛)”,并招诱各地流亡,在许下(今许昌附近)屯田垦种。当年,获得了好收成,得谷米百万斛。这在严重饥饿的当时,已是很可观的成绩了。随后,他便在“州郡例置田官”,到各地推行屯田制度。结果,“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不但军粮问题得到解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而且社会经济也逐步得到恢复。这就为他统一北方,准备了物质基础。
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源自于豪强地主的强大。曹操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比较注意抑制豪强。他任洛阳北部尉时,造了几十根五色棒,挂在官府大门两旁,专门惩办恃势犯禁的人,甚至还打死过当权宦官蹇硕的叔父,得到了“不避豪强”的名声。任济南相时,他一举罢免了手下八个包庇豪强的县令。当然,豪强地主,是封建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曹操这些做法,效果有限。而且由于“违忤诸常侍”,得罪了宦官集团,又“为强豪所忿(恨),”很可能要招致家祸,曹操只好告病还乡了。之后,在扫除各地军阀的同时,曹操进一步打击那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地方豪强。例如,他消灭河北袁绍后,便发布“抑兼并令”,实行“重豪强兼并之法”,沉重打击了袁绍卵翼下的审配家族等豪强势力。这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曹操控制下的一统局面,起了很大作用。曹操虽然打击过一大批政治上敌对的豪族,但从现实需要考虑,又依靠和保护了自己周围的一批豪族,如曹洪、李典、许褚等。这正是他的局限性所在,揭示了曹操打击豪强的历史真象。当然,即使曹洪等人,曹操对他们毕竟也还是有一定的约束。曹操听说有个杨沛,敢于惩罚权贵手下横行不法的宾客,特意升调他当邺令。吓得曹洪、刘勋等一批有名的豪强,连忙“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不能不有所收敛。曹操掌权时期,地方豪强受到一定抑制,中央得到加强,北方统一的局面得以巩固,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在用人方面,曹操以较重视才能,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他多次下令求贤,强调只要有真才实学,应该“不拘微贱,”“不拘品格,”“勿废偏短,”而要一律推荐上来,量才录用。贯彻了这个主张,使曹操得到不少出众的人才。在曹操主持之下,“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大量涌现,受到重用。例如,他于公元206年,上书献帝表扬乐进、于禁、张辽,但人皆成名将。乐进、于禁都出身低微,原是下级军吏,张辽原为吕布部下,是一名降将,但都因立有战功,曹操便能大胆信任、提拔。他们后来也都成了有名的大将。这就无怪曹操手下,谋士众多,猛将如云,人才济济,阵容整齐强大了。曹操雄踞中原,得力于这些人才,实不为小。
曹操确实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的出身与宦官集团本有千丝万缕联系,但他看到宦官集团,是一支腐朽的力量时,就断然摆脱,并且到处打击宦官集团。董卓窃居相位,威权炫赫一时,很想拉拢曹操为之所用,任命为“骁骑校尉”。曹操深知董卓不得人心,必无前途,坚决退出洛阳,去参加讨董阵营。他掌权前后,始终抓住统一这个主题作文章,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曹操之杀孔融,很大程度上是因这位“名士”暗助孙权,妨碍了他的统一部署。曹操迎奉汉献帝,也是作为实现统一的工具看待的。曹操已经位极人臣,但他始终保存这个傀儡皇帝,对稳定北方政局,准备统一,很有好处。公元219年,孙权来书劝曹操称帝,这是企图让曹操激怒天下,破坏他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部署。曹操一眼看穿了他的阴谋,笑笑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小子想把我放炉火上烤呀)!”曹操对于统一大业,一直有坚定的信心,他的《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自已”,正是他这种抱负的写照。
曹操不仅是一个封建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军事家。他博览群籍,尤其喜爱钻研兵书,注意总结古人的战争经验。他仔细研究过《孙子兵法》,结合实战体验,亲自作过注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朴素辩证思想。他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反对刻板地运用兵法,主张充分掌握敌情,临机应变,以求克敌制胜。曹操是军事理论家,也是军事实践家,二十多年中,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亲自领导过攻杀吕布、官渡之战、三征乌桓、赤壁鏖兵等著名战役,也留下不少“马踏青苗”,“望梅止渴”等治军轶事。他在官渡之战中,正确分析了敌我形势,临战又能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然,曹操也吃过不少败仗,征讨张绣,幸逃一死;进兵赤壁,更是大败而归。但是往往是在胜败两方面,都有丰富经历的条件,才能造就一个大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例。正因如此,他在军事方面的遗产,是值得我们加以珍视的。
曹操重视学术学术文化,这是他的重要长处。沦落匈奴十多年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就是经他出力赎回来的。曹操本人也是多才多艺,他长于书法,精于围棋,特别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转战南北,而“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清新,气势雄浑,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拘束。《碣石篇》、《蒿里行》等,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文章也很好,文风质朴,言之有物,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较好,被鲁迅誉为:“改革文章的祖师”。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是文学评论家,曹植是才气横溢的诗人。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健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刘备的描述反面衬托曹操做事的合理)
与曹操相比刘备总是被当成一个仁人,但其实他的很多次仁义都是装出来的。刘备在长坂坡逃亡时带上了10万百姓一起出逃,结果半路上就被曹军追上了。刘备显然并不是想让这些百姓真正和自己逃走,因为这样的话,粮马辎重、人们扶老携幼,根本不可能逃得有多快,弄不好自己都不一定跑得掉。刘备被曹军追上时,就弃百姓于不顾,顾自逃走了。当然那些追随刘皇叔的百姓的结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这一点也证明。
在223年刘备永安托孤时,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无德无才的话,让诸葛亮代替刘禅继承蜀国皇帝。其实自古皇位就是“家天下”的,哪里还有这种事呢?刘禅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绝对远胜于诸葛亮。这句话听听就是妄语。所以看上去的仁义天下的外表,其实有很多潜台词。这句话其实暗示了要诸葛亮用心辅佐,不得越位,是一句用心良苦的警告——果不其然,诸葛亮叩首说不敢,“臣必尽肱股之力”什么的。可见刘备的心机之深,在最后一刻有施展了策略,想为儿子的江山打下保障。因为刘备深知刘禅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算计不过诸葛亮等老臣。从耍这些机谋来看,他一点不像个仁义的人。
而且刘备很会哭。他的哭多是倾注了感情;比如在关羽罹难后的哭,那是几天几夜停不住的,诸葛亮都劝不动。但有些哭,却是为了另一番目的。诸如送别徐庶等。在鲁肃去向刘备讨要荆州时,刘备大哭一场,装出“若还了荆州,何处安身”的样子,其实就是向孙权装可怜,让鲁肃和孙权无可奈何。迫于压力,把要回荆州的时间又后延了一段时日。其实这只是缓兵之计罢了。所以有成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当然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这种策略未必高明。
可以看出刘备的仁义其实有些是不得已而装的,这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心灵谋略。
不仅使自己得到了名声,而且赢得了实利。在哭的本事上,刘备也挣得了别人的同情。
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就曹操的一生功过,进行全面分析,作出正确评价。还是鲁迅说的好:“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上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之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又恰当的。
和其他许多封建统治者一样,曹操在镇压黄巾军起义和消灭群雄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对人民十分残暴的一面。史书上记载,有一次,他屠杀了为避董卓之乱,逃亡到徐州一带的人民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又一次他攻郯不下,竟迁怒于人民,“攻取虑、睢阳、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里无复行人。”我们在肯定曹操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封建统治者本性和他的消极面。
希望是楼主要的
展开全部
买本“易中天品三国”里面有一章专门讲解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也可以在网上看“百家讲坛”里面也有讲曹操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己去扒拉无双的资料。
追问
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