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Hearing A Bamboo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In Luoyang
Li Bai
From whose house come the notes of a jade flute unseen?
They fill the town of Luoyang, spread by wind of spring.
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
To whose ear nostalgic feelings won't it bring?
春夜洛城闻笛》赏读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写于东都洛阳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这些珍品中的一颗宝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
附: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简析:一小题分成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表面上考查考生对常用典故的了解,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这首诗写于诗人赴安西途中。恰遇入京使者,因而捎带口信,反映了作者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
向东望见通往长安故乡的漫漫长路,双袖擦不干泪水长流。在马上与你相遇没有准备纸和笔,请君带口信给家中报平安。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
思君不见下渝洲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洲:今重庆一带。
[解说]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王维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题解]
--------------------------------------------------------------------------------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Hearing A Bamboo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In Luoyang
Li Bai
From whose house come the notes of a jade flute unseen?
They fill the town of Luoyang, spread by wind of spring.
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
To whose ear nostalgic feelings won't it bring?
春夜洛城闻笛》赏读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写于东都洛阳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这些珍品中的一颗宝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
附: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简析:一小题分成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表面上考查考生对常用典故的了解,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这首诗写于诗人赴安西途中。恰遇入京使者,因而捎带口信,反映了作者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
向东望见通往长安故乡的漫漫长路,双袖擦不干泪水长流。在马上与你相遇没有准备纸和笔,请君带口信给家中报平安。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
思君不见下渝洲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洲:今重庆一带。
[解说]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王维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题解]
--------------------------------------------------------------------------------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展开全部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mei cuo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