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文中蕴含什么哲理?结合实际,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诗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作品《咏石榴花》。原句为“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名句的前半句常常幻化为俗语“万绿丛中一点红”,后半句蕴含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道理。
一,蕴含的哲理:
精彩的人生不必贪胜求全,做成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便已足够。
二,举例:
文物修复师王津,在故宫修复钟表39年,陆续修复和检修了两三百件钟表。他默默延续着祖传的手艺,凭着自己对工作的热爱,使一件文物重新发光。
扩展资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动人春色不须多”蕴含的哲理:精彩的人生不必贪胜求全,做成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便已足够。
举例一:文物修复师王津,在故宫修复钟表39年,陆续修复和检修了两三百件钟表。他默默延续着祖传的手艺,凭着自己对工作的热爱,使一件文物重新发光。
举例二:清华退休教授赵家和捐1500万救助两千学子,去世4年方被知晓。他就像炭火一样,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燃烧,恪尽职守,无声无息。
诗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作品《咏石榴花》。原句为“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名句的前半句常常幻化为俗语“万绿丛中一点红”,后半句蕴含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道理。
这是王安石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名联。红一点,指石榴花。春色,景色。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在满树浓绿之中的火红,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
扩展资料:
诗句传达的精神和信仰:
基层一线的办事干部,驻守边防的解放军战士,起早贪黑、忠于职守的人民教师、产业工人,为他人的梦想做铺垫,为社会的安稳做砥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业绩。
红花还需绿叶衬,没有绿叶的色彩衬托,红花的娇艳亮丽就会失色几分。甘当配角,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绿叶精神”。
“绿叶精神”背后,是共产党人的纯正信仰和人民为大的朴素情怀。信仰赤诚,所以不惧流血牺牲﹔情怀深沉,所以甘愿鞠躬尽瘁。人总是要有一点格局和情怀的,也总需要在纷杂的物质世界里找寻到栖息心灵的精神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推荐于2018-03-08
这是王安石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名联。红一点,指石榴花。春色,景色。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名句的前半句常常幻化为俗语“万绿丛中一点红”,后半句蕴含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道理。
【趣味故事】
相传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宋徽宗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只选中了两幅画:一幅画的是翠楼上立着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她那鲜红的唇脂与大片绿树交相辉映,画面生气蓬勃,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另一幅画的是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两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画画有立意问题,写文章也有立意问题。那两位画家不仅注意了立意,而且都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表现画意。
【哲学解析】:
比喻好东西不必太多,恰到好处就行了。绿色和红色等都是构成春的颜色,但只要一点红色就能够体现。关键的一点红,就使得春意盎然。即绿和红表明颜色多,在事物(春色)多个矛盾中,有一个(红色)是处于决定地位的,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还有坚持适度原则的意思。
举一个例子
A: 如果这次决赛克洛泽能进球就好了。
B:这样对他已经很好了,动人春色不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