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祖国大陆从古至今的历史(包古一台湾名
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中国元朝政府在台湾设有管理,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汉族人迁徙到台湾后,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得到很快地发展。1885年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1894年,中国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次年3月20日,战况呈现败象的中国,派出李鸿章为和谈代表,并以全权大臣身份赴日本广岛与日本全权大臣议和。最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
1945年10月2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湾北部中山堂举行"台湾对日本的受降典礼",台湾又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蒋介石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并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
康熙统一台湾:
郑成功逝世后,明郑政权和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的状态,因为郑经发动长达六年的反攻大陆之战失败而元气大伤,对外贸易急剧衰弱,并陷入残酷的政治权力斗争之中,上下人心飘摇,清政府则乘机挑拨离间,导致不少明郑将领降清。
面对纷乱的明郑政权,清政府的态度大致是“和战兼采”、“剿抚并用”。台湾问题经过长期谈判无果后,康熙决定“底定海疆”,以武力解决。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原为郑成功部下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
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台湾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今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截至21世纪初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高山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今台湾省澎湖县)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地区事务,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明朝后期汉人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和郑芝龙集团曾经大规模地组织中国大陆居民移民台湾。
台湾在唐宋时期均为化外地;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末曾被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侵占,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并进行开发,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代于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正式建立行省,1895年被日本窃据,仍称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归中国,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