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幼儿园的总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二者有机地构成“目标管理”系统。
教育目标,即培养目标。在幼儿园里,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园舍和设施等物质条件,而是要把幼儿培养成怎样的人。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现着办园方向,统率着幼儿园全部教育活动并制约着全部管理活动。因此,确立和实施科学的教育目标,是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确立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其职能是把人类历史上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思维方式、精神文明、优良素质、民族传统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播给下一代,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这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牵动着千千万万家庭,事关子孙后代成长和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其次,教育要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来规定培养新一代人的方向。社会主义的幼儿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三,教育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新一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要求幼儿园完成教养幼儿、为生产建设服务(含解放妇女劳动力)两大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高潮也同时到来,因此“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原来只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和人才质量观面对着时代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方针,为教育改革和培养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于是国家明确规定培养“四有”、“三热爱”、“两精神”的一代新人。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80年代以来,强调在丰富幼儿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智力和才能、培养良好个性、发展社会性品质和适应能力等等。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新方向。这些不断发展的新要求,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
2.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全面促进幼儿素质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中心任务。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后者指知识技能的获得,生活经验的丰富,智力才能的开发,思想品质的培养,以及情感、兴趣、爱好、志向和性格发展等。由于幼儿“身”、“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所以必须保证二者同步、协调、和谐发展,即常说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幼儿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而发展的实质是不断开发其个体潜能,即表现为各方面都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对幼儿提出过高、过难或过低、过易的教育要求,都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达不到发展潜能的目的。所以,制定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为依据。
3.依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这是因为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朦朦胧胧的阶段,还不能分门别类地接受系统科学知识。所以,幼儿教育的任务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这一启蒙性质的特点是:第一,幼儿认识的内容应是幼儿周围生活环境中所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初步培养幼儿数量、时空等概念,发展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等。例如:让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认知物体的形态、结构、色彩、气味、大小、长短、粗细等外部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时空关系等等。知道事物的名称、用途、与人们的关系。学会排序、比较异同和分类,了解事物之间或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等等,而未要求幼儿掌握抽象的理论。第二,对幼儿认知要求虽是粗略、浅易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第三,幼儿教育的方式应形象、具体、直观、生动活泼,并要求多种形式、手段、方法合理结合,综合运用,创设立体、开放的教育环境。第四,强调幼儿教育不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重在发展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能和创造性才干,培养良好个性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总之,把握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在于严格区别于小学教育,防止小学化或成人化倾向,使教育目标确实建立在幼儿教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
只有把握好上述三个方面的依据,才能确立起科学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结构体系
预期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目标结构及其整、分、合的运转过程而实现的。结构是功能的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结构,是在国家幼儿教育总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包括各教育领域和教材分类目标、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学段目标、单元主题教育目标及一个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等组成。这是通过“综合——分析——综合”思维过程而形成的纵横交叉、有机结合的目标系统。
1.幼儿教育总目标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条又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应该注意,这里规定的是“主要目标”,以四个方面为主线提出,但并不意味着幼儿的发展只局限于这些内容。例如,发展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交际能力、自律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萌发环保意识,培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都属于幼儿素质发展内容,也都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这一精神,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讲解提纲”中已作了说明。
2.教育领域分类目标
实施教育活动,首先应确定教育内容。而教育内容因各教育领域的不同特点决定着分类。教育领域的分类,目前我国有两种分法:一是划分为五大领域,即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等;二是划分为七大领域,即包括健康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两种分类,各有一定道理,不妨先在实践中检验,不必一刀切。
在各大教育领域中,又包括不同的内容类别。如健康领域分为卫生保健、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数学领域分为数概念、10以内的加减运算、量的感知和几何形体、时空关系的认识以及感知集合(物体归类);科学领域分为生命科学、环保科学、科技产品、科学现象;社会领域分为社会意识、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社会文化;音乐领域分为唱歌、律动、音乐欣赏、器乐演奏;美术领域分为绘画、手工、作品欣赏。
按照上述领域和类别,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分类目标。依传统说法称谓“教学大纲”。
3.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
根据规定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预使幼儿身心素质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并达到怎样的实际水平,这种最终目的(或规格标准)的追求就是幼儿发展目标。因为教育内容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而转化为幼儿身心素质的实际水平,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质量。
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领域,应包括身体发育与体质。知识与经验、动作与技能、智力与才能、个性与社会性品质等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具体规定幼儿发展规格。只有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或状态,才算实现了幼儿素质发展目标。
4.学段目标
由于教育活动和幼儿发展都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运转过程,也是幼儿素质不断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持续递进的过程。因此,要制定不同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包括各年龄班的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即综合性地规定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主要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的预期目的等。形式可采用条文规定或表格式,也可以二者结合运用。
5.单元主题教育目标
单元主题教育目标即把学段规定的各个教育领域内容,按照以科学知识为主导,以事物发展规律和幼儿思维逻辑为序,确定一个个主题的排列组合,建成循序渐进。有机结合的系列性单元主题教育活动,并相应地一一制定主题教育目标。由于教育内容是紧密围绕主题组合的,因此,主题教育目标具有显明的综合性和有机性,而不是各领域要求的分割并列。即让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智力。才能以及个性、社会性品质等要求,都体现在主题教育目标中。目标要重点突出,简要、明白、确切,富有针对性、关联性、综合性和有机性。主题目标还应包括:教幼儿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引导幼儿体验学习、操作学习、探索学习、发现学习等等,即变幼儿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都要通过一个个的具体教育活动而实现。每个主题教育可包括若干个具体教育活动(多少由教师策划确定),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侧重于某个教育领域内容。不管如何组合,具体活动目标都要落实学段目标和贯彻主题教育目标,并密切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新需求,把握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发其潜能。教育活动目标比主题教育目标更应突出针对性、儿童性、趣味性、活动性和可操作性。
上述六种目标有机地构成了教育目标结构体系。幼儿教育总目标主导其他目标,其他目标是在纵向或横向上层层落实,分别围绕总目标运转,充分发挥“卫星”作用。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质要求
上述教育目标的内容,是幼儿教育质量的基本规格,是每个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指南,也是幼儿园管理必须遵循的方向和要求。因此,深刻理解目标精神,是有计划、有步骤实施教育的关键。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质要求,概括说有四点。
1.要求幼儿园毫不例外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27条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文件规定的任务和方针,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都必须遵循的。做儿园工作规程》第二条指明:“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它说明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第一道工序。由此,幼儿教育必须毫不例外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事实上,幼儿园上述教育目标就是依据教育方针制定的育人方向和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幼儿园中的具体化。
2.要求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社会要求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细胞和基石;造就各类专门人才必须以发展素质为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全面”,指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指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说明在实施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四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体。单从幼儿心理发展讲,例如强调知、情、意、行与个性、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结合体;只有把素质培养融于体、智、德、美的全面教育过程中,才能使幼儿获得卓有成效的和谐发展。总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3.要求“面向全体幼儿”与“因材施教”统一教育目标对幼儿园来说,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工作目标;对幼儿来说,是成长过程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幼儿”,是实施教育目标的立足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优良传统。有些教师把它与强调“因材施教”对立起来,是片面的。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面向全体”是强调共性要求,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则是强调关注个性特点,让每个个体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发展。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因先天基质、原有基础、发展速度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呈现着个体发展特点;集体中的每个幼儿又都在不断发展着,共性与个性总是处在对立统一之中。由此,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保证每个幼儿的发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也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培养出多样性人才,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4.强调幼儿发展寓于“保教结合”之中
“保教结合”,在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条教育原则。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统一性所决定的,也是幼儿教育工作规律所要求的。在实践中应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二者并举、有机结合,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和全部教育活动之中,统一在幼儿全面发展上。保障结合,是我国解放区幼儿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建国后得到弘扬光大,1989年又写进“两个法规”之中。《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教育目标与是把保教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具体阐述的。所以保教结合的教育思想,必须渗透于实施教育目标中,贯串于全部管理过程中。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教育目标,即培养目标。在幼儿园里,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园舍和设施等物质条件,而是要把幼儿培养成怎样的人。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现着办园方向,统率着幼儿园全部教育活动并制约着全部管理活动。因此,确立和实施科学的教育目标,是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确立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其职能是把人类历史上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思维方式、精神文明、优良素质、民族传统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播给下一代,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这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牵动着千千万万家庭,事关子孙后代成长和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其次,教育要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来规定培养新一代人的方向。社会主义的幼儿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三,教育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新一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要求幼儿园完成教养幼儿、为生产建设服务(含解放妇女劳动力)两大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高潮也同时到来,因此“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原来只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和人才质量观面对着时代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方针,为教育改革和培养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于是国家明确规定培养“四有”、“三热爱”、“两精神”的一代新人。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80年代以来,强调在丰富幼儿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智力和才能、培养良好个性、发展社会性品质和适应能力等等。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新方向。这些不断发展的新要求,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
2.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全面促进幼儿素质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中心任务。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后者指知识技能的获得,生活经验的丰富,智力才能的开发,思想品质的培养,以及情感、兴趣、爱好、志向和性格发展等。由于幼儿“身”、“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所以必须保证二者同步、协调、和谐发展,即常说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幼儿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而发展的实质是不断开发其个体潜能,即表现为各方面都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对幼儿提出过高、过难或过低、过易的教育要求,都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达不到发展潜能的目的。所以,制定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为依据。
3.依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这是因为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朦朦胧胧的阶段,还不能分门别类地接受系统科学知识。所以,幼儿教育的任务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这一启蒙性质的特点是:第一,幼儿认识的内容应是幼儿周围生活环境中所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初步培养幼儿数量、时空等概念,发展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等。例如:让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认知物体的形态、结构、色彩、气味、大小、长短、粗细等外部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时空关系等等。知道事物的名称、用途、与人们的关系。学会排序、比较异同和分类,了解事物之间或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等等,而未要求幼儿掌握抽象的理论。第二,对幼儿认知要求虽是粗略、浅易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第三,幼儿教育的方式应形象、具体、直观、生动活泼,并要求多种形式、手段、方法合理结合,综合运用,创设立体、开放的教育环境。第四,强调幼儿教育不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重在发展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能和创造性才干,培养良好个性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总之,把握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在于严格区别于小学教育,防止小学化或成人化倾向,使教育目标确实建立在幼儿教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
只有把握好上述三个方面的依据,才能确立起科学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结构体系
预期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目标结构及其整、分、合的运转过程而实现的。结构是功能的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结构,是在国家幼儿教育总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包括各教育领域和教材分类目标、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学段目标、单元主题教育目标及一个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等组成。这是通过“综合——分析——综合”思维过程而形成的纵横交叉、有机结合的目标系统。
1.幼儿教育总目标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条又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应该注意,这里规定的是“主要目标”,以四个方面为主线提出,但并不意味着幼儿的发展只局限于这些内容。例如,发展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交际能力、自律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萌发环保意识,培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都属于幼儿素质发展内容,也都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这一精神,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讲解提纲”中已作了说明。
2.教育领域分类目标
实施教育活动,首先应确定教育内容。而教育内容因各教育领域的不同特点决定着分类。教育领域的分类,目前我国有两种分法:一是划分为五大领域,即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等;二是划分为七大领域,即包括健康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两种分类,各有一定道理,不妨先在实践中检验,不必一刀切。
在各大教育领域中,又包括不同的内容类别。如健康领域分为卫生保健、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数学领域分为数概念、10以内的加减运算、量的感知和几何形体、时空关系的认识以及感知集合(物体归类);科学领域分为生命科学、环保科学、科技产品、科学现象;社会领域分为社会意识、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社会文化;音乐领域分为唱歌、律动、音乐欣赏、器乐演奏;美术领域分为绘画、手工、作品欣赏。
按照上述领域和类别,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分类目标。依传统说法称谓“教学大纲”。
3.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
根据规定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预使幼儿身心素质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并达到怎样的实际水平,这种最终目的(或规格标准)的追求就是幼儿发展目标。因为教育内容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而转化为幼儿身心素质的实际水平,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质量。
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领域,应包括身体发育与体质。知识与经验、动作与技能、智力与才能、个性与社会性品质等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具体规定幼儿发展规格。只有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或状态,才算实现了幼儿素质发展目标。
4.学段目标
由于教育活动和幼儿发展都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运转过程,也是幼儿素质不断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持续递进的过程。因此,要制定不同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包括各年龄班的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即综合性地规定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主要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的预期目的等。形式可采用条文规定或表格式,也可以二者结合运用。
5.单元主题教育目标
单元主题教育目标即把学段规定的各个教育领域内容,按照以科学知识为主导,以事物发展规律和幼儿思维逻辑为序,确定一个个主题的排列组合,建成循序渐进。有机结合的系列性单元主题教育活动,并相应地一一制定主题教育目标。由于教育内容是紧密围绕主题组合的,因此,主题教育目标具有显明的综合性和有机性,而不是各领域要求的分割并列。即让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智力。才能以及个性、社会性品质等要求,都体现在主题教育目标中。目标要重点突出,简要、明白、确切,富有针对性、关联性、综合性和有机性。主题目标还应包括:教幼儿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引导幼儿体验学习、操作学习、探索学习、发现学习等等,即变幼儿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都要通过一个个的具体教育活动而实现。每个主题教育可包括若干个具体教育活动(多少由教师策划确定),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侧重于某个教育领域内容。不管如何组合,具体活动目标都要落实学段目标和贯彻主题教育目标,并密切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新需求,把握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发其潜能。教育活动目标比主题教育目标更应突出针对性、儿童性、趣味性、活动性和可操作性。
上述六种目标有机地构成了教育目标结构体系。幼儿教育总目标主导其他目标,其他目标是在纵向或横向上层层落实,分别围绕总目标运转,充分发挥“卫星”作用。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质要求
上述教育目标的内容,是幼儿教育质量的基本规格,是每个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指南,也是幼儿园管理必须遵循的方向和要求。因此,深刻理解目标精神,是有计划、有步骤实施教育的关键。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质要求,概括说有四点。
1.要求幼儿园毫不例外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27条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文件规定的任务和方针,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都必须遵循的。做儿园工作规程》第二条指明:“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它说明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第一道工序。由此,幼儿教育必须毫不例外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事实上,幼儿园上述教育目标就是依据教育方针制定的育人方向和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幼儿园中的具体化。
2.要求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社会要求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细胞和基石;造就各类专门人才必须以发展素质为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全面”,指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指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说明在实施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四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体。单从幼儿心理发展讲,例如强调知、情、意、行与个性、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结合体;只有把素质培养融于体、智、德、美的全面教育过程中,才能使幼儿获得卓有成效的和谐发展。总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3.要求“面向全体幼儿”与“因材施教”统一教育目标对幼儿园来说,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工作目标;对幼儿来说,是成长过程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幼儿”,是实施教育目标的立足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优良传统。有些教师把它与强调“因材施教”对立起来,是片面的。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面向全体”是强调共性要求,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则是强调关注个性特点,让每个个体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发展。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因先天基质、原有基础、发展速度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呈现着个体发展特点;集体中的每个幼儿又都在不断发展着,共性与个性总是处在对立统一之中。由此,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保证每个幼儿的发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也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培养出多样性人才,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4.强调幼儿发展寓于“保教结合”之中
“保教结合”,在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条教育原则。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统一性所决定的,也是幼儿教育工作规律所要求的。在实践中应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二者并举、有机结合,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和全部教育活动之中,统一在幼儿全面发展上。保障结合,是我国解放区幼儿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建国后得到弘扬光大,1989年又写进“两个法规”之中。《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教育目标与是把保教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具体阐述的。所以保教结合的教育思想,必须渗透于实施教育目标中,贯串于全部管理过程中。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追问
是目标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博阳精讯
2024-07-25 广告
2024-07-25 广告
在上海博阳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制度与流程梳理是保障公司高效运转的基石。我们定期审视和更新各项制度,确保其与公司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优化流程以减少冗余,提高执行效率。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更能加强团队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每一项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博阳精讯提供
展开全部
教育学书上中国的教育目的写道: “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设定,会从不同角度反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信仰等的特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国家行为,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模式,改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
如何看待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转换,如何实现施教与受教的和谐统一,如何使社会和个体的期望得以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目标该如何设定,教育过程该如何进行,是一个急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