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让它无法使我完全屈服”这句话是谁说的?

找到说这话的人的简介。... 找到说这话的人的简介。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5f1e2061f
2007-07-11 · TA获得超过14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9万
展开全部
说这话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贝多芬。

他长得矮小粗壮,身板结实硬朗,一张土红色的狮子脸上额头高高地突起。乌黑浓密的头发虬结在头顶,似乎梳子都难以将厚实的头发梳通。他的双眸具有强烈的震慑力,放射出粗野狂放的光芒。蓝灰色的眼珠往往会因兴奋或愤怒而张得很大,在眼眶里转个不停,而眼珠大多数时候都将他内心的忧愁展露无遗。有朋友说他笑起来很甜美,带着鼓舞人的神情,然而他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他平时的表情很忧郁,仿佛内心里有无法排遣的忧伤。当朋友看到他沉浸在痛苦中时,需要竭尽全力才能忍住眼泪。一次,一个朋友在一家小酒店里喝酒,他正坐在角落里,紧闭双目,抽着烟斗,仿佛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朋友与他寒暄两句,他凄惨地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本子,用聋子常有的尖叫让对方写下他要说的话。他的脸色经常会变化,面部肌肉隆起,青筋暴露,眼露凶光,嘴唇抖个不停。这副可怕的表情往往会将别人吓得灵魂出窍。这是因为他创作灵感突然出现了,或是他弹琴弹得太投入了,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邻近科隆的波恩。父亲是一个不得志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苦难的回忆。父亲为了发展他的音乐天赋,当他四岁时,就把他关在房间里,一连几个小时地弹钢琴或是拉小提琴。贝多芬差一点永远厌恶音乐,他在父亲的暴力下不得不学习下去。因家里贫困,他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十一岁时,他到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而当他十七岁时,疼爱他的母亲逝世了。母亲死于肺结核,贝多芬觉得自己也染上了肺结核,但是比疾病更折磨人的是忧虑。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家庭重任,年老酗酒的父亲被要求退休,由贝多芬领取他的养老金,以免他任意挥霍。他在波恩的一户人家找到了一位终生热爱的朋友——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可爱的布勒宁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挚友之一。三人之间诚挚、恬淡的友谊一直保持到老。

贝多芬深爱他的故乡,当他不得不远离波恩,在他几乎度过一生的维也纳及其近郊,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念家乡。那条美丽的莱茵河,时而温柔时而澎湃的河水流过浓荫匝地,鲜花盛开的堤岸,雾气笼罩着白杨、矮灌木和垂柳以及许多果树,远处星罗棋布着村庄、教堂和墓地,呈淡蓝色的远山守护着整片土地。他的心永远和这片土地相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回到祖国。

革命爆发了,它开始席卷欧洲。贝多芬此时正在波恩大学读书,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著名的施奈德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情调高昂的诗,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贝多芬的心也为革命跳跃不停。

1792年11月,当战争逼近时,贝多芬离开了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从此就定居维也纳,这一时期,他留下了一张肖像画。画中的贝多芬面部表情严峻:“我的才华会战胜一切,我将勇往直前。二十五岁,生命将完整地打开。”他看似傲慢,举止粗俗,然而他内心无比善良。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到别人手头拮据,而我又无法马上接济他时,我只要坐在桌前,只需一小会儿,我就能让他摆脱困境……我的艺术是为穷人服务的。”

然而,命运奏出了不谐和的音符,在1776至1800年间,他双耳重听。耳朵日夜不停地嗡嗡作响,听力日益下降。开始他羞于向别人启齿,连最好的朋友都没告诉,他将这个秘密隐藏起来,讳莫如深。但到了1801年,他无法隐瞒下去了,他将这一秘密告诉了两位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我亲爱的阿曼达……我多么希望你能常在我身边陪伴我。你的贝多芬太不幸了。我自身的最高贵的部分,我的听力,大大衰退了。以前我一直瞒着你,可是情况越来越糟……我的病能治好吗?我对此抱有希望,可是我知道这是奢望,我不得不悲惨地生活,逃避我珍爱的一切。听天由命吧!虽然我曾经想过要战胜疾病,可是现在我却无能无力。”

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写道:“我生活悲惨,我一直离群索居,只因我不能与人交谈:我是个聋子,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这是个何其可怕的事实!在剧院里,我只有离乐队很近才能听到演员的道白。如果坐远了,我连乐器和歌声的最高音都听不见。当别人说话声音小了,我听不见;可声音大了,我又难以忍受。我诅咒我的命运,也许我该听天由命。但如果有一线希望,我都想向命运挑战,可是我在某些时刻,却丧失斗志,无能为力。”

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表现了这种愁苦的情绪。如作品第十三号《悲怆奏鸣曲》(1799年),尤其是作品第十号的钢琴曲《第三奏鸣曲》的广板(1798年)。但令人惊奇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带有愁苦情绪,如欢快的《七重奏》(1800年),清澈的《第一交响曲》(1800年),都洋溢着年轻人的热情欢乐和无忧无虑。心灵极度需要欢乐;但在现实中没有欢乐时,心灵就自己制造欢乐。当在残酷的现实中找不到欢乐的位置时,心灵就在回忆中寻找欢乐。过去的幸福时光不会突然消失。它们的光芒长久地在记忆中闪光。客居维也纳的贝多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乐曲中,故乡的山山水水明媚鲜妍,令人向往。

然而,贝多芬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于身体的病痛,贝多芬感情强烈,他对爱情怀有纯洁的向往,这样的一个人生来就会受到爱情的欺骗。他不断地追求爱情,梦想着幸福,而幸福一旦灰飞烟灭,他便坠入痛苦的深渊。贝多芬丰富的灵感源于它——爱情的起伏和随后情感的变化,直到他激情不再。

1801年,他爱上了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他把他的佳作《月光奏鸣曲》献给了她。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写道:“我现在生活愉快,与人交往也多了,这一变化是一位可爱的姑娘造成的,我们彼此相爱。两年来,幸福离我如此之近,几乎唾手可得。”然而,他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首先,他的现状使他痛苦地意识到,他是不可能娶她为妻的;其次,朱丽埃塔性格的缺陷也使贝多芬痛苦不安,而且她很快嫁了人。这类激情使心灵深受折磨,而对于贝多芬而言,这类激情甚至会整个地毁灭他。他自此一蹶不振,陷入绝望的境地。当时他甚至写了一封遗嘱给两个弟弟。他几乎丧失了全部的希望,只是他坚强的性格让他振作起来。“我的体力随智力的发展而增强,我觉察到我的青春刚刚开始,我看到目标就在前方。要是我能摆脱病魔缠身,那该有多好!我将不再忍受病痛的折磨,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千百次的享受人生是多么美好啊。”

爱情的波折,意志的抗争都反映在1802年他创作的伟大作品中:附有《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作品第二十六号);称作《月光曲》的《幻想奏鸣曲》(作品第二十七号);《第二奏鸣曲》(作品第三十一号)等等。1803年的《第二交响曲》更多地反映的是他年少时的爱情,可以感觉得到他的意志占了上风。生命的火焰重新沸腾,贝多芬渴望幸福,渴望恢复听力,他渴求爱情,充满着希望。

在好几部作品中,节奏的强烈与紧凑引人注目,令人震撼,这种音乐中特有的英雄气概来自于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大革命来到了维也纳。贝多芬的心完完全全被革命占据了。他关注革命的进程,同情革命思想,他喜欢共和原则,支持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为此他一连写出了《英雄交响曲:波拿巴》(1804年),帝国的史诗和《第五交响曲》的终曲,光荣的史诗。也许贝多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一时期,时代的内涵在他的乐曲中得到生动再现。

1806年5月,贝多芬与泰雷兹·德·布伦威克订了婚,她很早就跟随贝多芬弹钢琴。当她还是个小姑娘时,她就爱上了贝多芬,1806年,贝多芬爱上了她。她回忆道:“一天晚上,贝多芬坐在钢琴旁边,他用手抚了一遍琴键,先敲了几个和音,然后神色庄重地弹起一支巴赫的曲子:‘如果你把心献给我,请悄悄地让我们心灵相通。’

“我的母亲早已入睡,哥哥目视前方。而我被他的歌声和目光穿透,沉浸在幸福之中。第二天早上,我们在花园相遇。他告诉我,他正在写一部歌剧,那个主角已在他心中,在他眼前,他已达到一个如此高的境界,一切都充满着光明、纯洁、明亮,而在此之前,他只是如一个无知的孩童,只顾捡石块,不看路上盛开的鲜花……那是1806年5月,征得哥哥的同意,我成了他的未婚妻”。

这一年贝多芬写的《第四交响曲》是一朵纯净的鲜花,散发着这段平静生活孕育的芬芳。贝多芬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的才华与传统的音乐形式相统一,源自爱情的这种调和精神对他的行为和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影响。此时的他心情开朗、幽默风趣、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一改以往不修边幅的形象,衣着整齐考究。甚至他很好地掩饰了他的重听,从外表上看,他健康快乐,一副乐在爱情中的模样。但是人们在他的眼睛里,在《第四交响曲》的梦幻和温柔中,仍感觉到他内心的狂野,那股躁动不安的力量。

爱情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810年,贝多芬的才华结出了最美的果实,如《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还有《热情奏鸣曲》。贝多芬把《热情奏鸣曲》看作他所有奏鸣曲中最强劲有力的奏鸣曲,发表于1807年,并献给泰雷兹的哥哥。

可是这段甜美的爱情却无疾而终了。也许是地位、财产的差异、也许是疾病缠身,愤世嫉俗的他难以忍受爱情的长久等待,总之,两人没有结合。然而双方的内心都珍藏着这段美好的回忆。

1816年,贝多芬说:“每当我想起了她,我就激动不已。”就在这一年,他写下了六首乐曲,名为《献给遥远的爱人》,作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贝多芬在笔记中写道:“对我而言,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找到幸福,让我战胜我自己吧!”

他被爱情抛弃了,1810年,他孑然一身了。但他正值壮年,他觉得自己充满力量,他不再顾忌什么。他不修边幅了,他的行为举止比以前大胆放肆,他说:“除了善良以外,我眼中没有别的。”

这一时期,1812年在特普利兹,他只用了几个月的工夫,便写成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前者是节奏的合鸣,后者是幽默的交响曲。

贝多芬自己也说 :“我为人类酿造精神的玉液琼浆,我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神圣癫狂。”

也许他正如瓦格纳所说,想在《第七交响曲》的终曲中,描绘一个酒神庆祝会。在这道热情奔放的乡村音乐中,洋溢着大量的坦荡自由的力量。在《第八交响曲》中,力量不那么强大,但却更加奇特,更加人性化。

1814年,贝多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维也纳大会上,他被视为欧洲的荣耀,亲王们争相向他致敬,而他高傲地任他们向自己献媚取宠。

他为独立战争而激动,写了一系列应景作品,而这些作品比他其他所有作品更加为他带来声誉。1812年,他留下一张肖像画,画中的他紧咬牙床。在他那张交织着愤怒与痛苦的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他曾说过:“如果我对战争像音乐那么擅长,那我将打败拿破仑。”

继这光辉的时刻的是最悲惨的时期。

贝多芬是个狂放不羁的音乐天才,在维也纳这样浮华的城市里,他知音了了,贝多芬一直想离开维也纳,前往他乡。但是维也纳也有一些高雅的鉴赏家,他们竭力挽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1809年,维也纳的三位富有的贵族答应给他一笔不菲的年金,唯一的条件就是请他留在祖国。然而自1814年以后,他的保护人和朋友们,死的死,散的散,到1815年,他说自己没有一个朋友,孤苦伶仃地活在世界上。他的耳朵由重听变为全聋,对他来说,灾难降临了。

在1822年的一次演奏会上,贝多芬担任指挥。可他双耳全聋,完全听不见舞台上的演奏,乐队和歌手的演唱无法配合一下子全乱了套,贝多芬不得不放弃指挥,绝望地回到家。他受到致命的打击,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他都没从阴影中走出来。

两年后,1824年5月7日,在指挥《合唱交响乐》时,观众向他发出喝彩声,他毫无察觉,当他面向观众时,他才发现观众们已全体起立,向他挥着帽子、拍着手。

贝多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任何人交往,只有大自然才能安抚他的心灵。他似乎依靠大自然活着。在维也纳,他每天都沿着城走一圈。在乡间,不论刮风下雨,他独自一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在树林里,我快乐,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喜爱田野,喜爱树林。”

大自然也缓解他精神上的焦虑。他被金钱上的烦恼弄得精疲力竭。他的作品卖不出钱,他又要打官司争夺侄儿的抚养权,他说:“我几乎与一个乞丐相差无几了,可我还不得不硬撑着。为面包而创作真是苦不堪言。”

在侄子身上,他倾注了所有的温情爱意,他写道:“上帝,你一定知道我内心的苦闷,我不得不忍受别人争夺我的查理。请接受我的请求,让我和查理生活在一起,否则我的生活将没有意义。”

后来,这个名叫查理的侄子却让伯父倍感失望。贝多芬写给他的信充满痛苦和愤怒,但却感人至深。

“难道,你回报我的就是无情无义的背叛与欺骗吗?如果我们之间的纽带应该断裂的话,就随它去吧!我做了我该做的,我问心无愧。而你,应该做个普通和真诚的人。你被惯坏了,你对我的虚伪让我寒心不已,我只想离开你,因为你不能让我信任。”

但他又心软了:

“我亲爱的孩子,回到我的怀抱吧,我将以最大的爱接受你。我不会再责备你,只会更加疼爱你,帮助你。回来吧,回到你父亲的身边。——贝多芬。”

贝多芬把兄弟死后留下的儿子视为己出,为他的成长费尽心血。他起初想让侄子上大学,但是侄子想经商,贝多芬不得不答应他。但是查理常去赌场,欠下一屁股债,可怕的是,查理非但没有对伯父的善举感恩戴德,反而恩将仇报,他说:“我变得更坏了,只因我伯父让我上进。”1826年夏,他竟然朝自己脑袋上开了一枪。贝多芬差点儿为此送了命,他始终没从这可怕的打击中缓过劲儿来。查理治愈了,但他到死都没让伯父安生过,伯父临死前,他都没在身边,为贝多芬送终的,不是他称为“自己的儿子”的查理。

但贝多芬在忧伤的深渊里开始歌颂欢乐了。这是他毕生的计划。

自1793年,在波恩的时候,他就开始考虑歌颂欢乐。整个一生,他都在琢磨如何歌颂欢乐以及将歌颂放入哪部作品中。在交响曲中加入合唱有很大的技术困难。为了在作品的段落里引入合唱,他殚精竭虑。这个总是被不幸折磨的人,始终渴望讴歌欢乐,但他不得不年复一年地拖延着这个任务,因为他不断地被激情困扰,为忧愁所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如愿以偿。

当欢乐的主题第一次出现时,乐队突然中止,一种神秘和神圣的气氛油然而生。欢乐由天而降,从平静中缓缓诞生,一开始它温柔地响起,悄悄地渗入心灵之中,当主题进入声部时,低音部唱起严肃而又有些压抑的曲调,渐渐地,欢乐的气氛越来越浓,进行曲的节奏热烈地响起,男高音明亮高亢的演唱,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奔向田野,一边高喊,一边作曲,如痴如醉,似癫似狂。在乐曲中人类的热情被激发了,向欢乐高呼,把欢乐紧紧地拥抱。

贝多芬的作品战胜了平庸。维也纳轻浮的音乐品味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忧伤的贝多芬原本打算去伦敦定居,并在那儿演奏《第九交响曲》。如同1809年那样,几位高贵的朋友再次挽留他,他们说:“我们得知您写了一部新作品,在作品里您贯注了自己的信仰和情感,我们知道在您伟大的交响曲园地里又开了一朵奇葩。近几年,来自意大利的歌剧正设法占领我们的舞台,想把德国音乐挤入无人问津的角落,只有您才能重建德国艺术的辉煌,未来的春天因您的天才而鲜花盛开。”贝多芬在德国的精英们心中,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精神上,享有崇高的声望。他的崇拜者情真意切的信深深地打动了他,他留下来了。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了《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首场演出,演出异常成功,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当贝多芬出现时,观众们的掌声响了五次,而即使是皇族驾临,习惯上也只是鼓三次掌。交响曲引起一阵狂热。

音乐会后,贝多芬因过于激动而晕了过去。他被抬入朋友家中,整夜不吃不喝,直到次日早晨。音乐会并没给贝多芬带来一分钱,他仍像以前一样贫穷。但他却是个胜利者,他战胜了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自己的伤痛。

他抓住了他毕生追求的欢乐。但他并没在欢乐中流连,他又跌入了往日的忧愁之中,他最后的几部四重奏里充满着怪异的阴影。他计划写《第十交响曲》、《纪念巴赫的前奏曲》,为歌德《浮士德》谱曲等等,这些都显示出他的思想开始靠近德国古代大师们。

1826年,朋友们说贝多芬精力旺盛,容光焕发。没有任何权势能束缚贝多芬的思想,贝多芬是伟大的自由之声,也许是德国反动的专制制度下唯一的自由之声。他感觉到这一点,他要用自己的艺术为人类而斗争,为人类造福,给人类勇气与力量,让人类苏醒,斥责人类的怯懦,他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自己的使命,他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声音。

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他似乎已经凌驾于痛苦之上。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尽管创作条件艰难,但他写的音乐却常常带有一种傲然而又欢快的特点。在他死前四个月完成的作品第一百三十号的新终曲,曲调非常欢快,而这种欢快却不是平常的欢快,而是战胜了种种苦痛之后的欢快。他是战胜者,他不相信死神,然而死神还是来了。

1826年11月末,他患了胸膜炎,在维也纳病倒了,朋友们都在远方。他让侄子替他去请医生 。但这个漠不关心的家伙两天后才请来了医生 。他的治疗延误了,而且医生诊治得马虎潦草。三个月里,他一直与病魔斗争着,他立自己的侄子为遗产继承人,给远方的朋友写信,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几位英国友人慷慨解囊 ,帮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一场大暴雨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个陌生人帮他合上了眼睛,那是1827年3月26日。

不少人赞颂过贝多芬在艺术上的伟大,但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杰出的艺术才华,而是他代表了当代艺术最勇敢的力量,他在苦难中奋起,与命运抗争。当我们悲伤欲绝时,他会用音乐安慰我们受伤的心灵,当我们在与庸俗作了毫无用处的无休止的斗争后精疲力竭时,我们回到他创造出的音乐中,在信仰与意志的海洋中获得平静与勇气。他的身上散发出的勇气,斗争的幸福,为音乐如痴如醉的状态,无一不感染我们,贝多芬似乎在他与大自然的沟通中,汲取了深邃的力量。他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力量,让人震慑于他的威力之中。

贝多芬的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一开始是明媚的早晨,但已有雷声的轰鸣,突然,乌云滚滚,雷声怒吼,《英雄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奏起。然而,明亮依在,欢乐仍然是欢乐。但在1810年后,光线变得黯淡,快乐中夹杂着苦涩。随着夜幕的降临,雷雨在聚集,蓄满闪电,暴风雨来了,《第九交响曲》开始了。在疾风暴雨中,闪电撕开了夜的黑幕,亮光又照耀大地。

没有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媲美,心灵从未获得过如此辉煌的胜利!一个身陷困境,疾病与苦难造就的受难者,一个从未真正得到欢乐的人,竟然为世界带来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欢乐!正如他说过的一句话,他以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这句话浓缩了他一生的追求,并成为一切勇敢者心灵的座右铭:

“用苦痛换来欢乐。”

——1815年10月10日致埃尔多迪伯爵夫人
爱上可爱的人
2007-07-11 · TA获得超过98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6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24万
展开全部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冲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他人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参考资料: http://www.beiduofen.net.cn/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宝含玉
2007-07-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6万
展开全部
贝多芬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21世纪的早晨
2007-07-13 · TA获得超过28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贝多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2fac215
2007-07-11 · TA获得超过91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贝多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