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文和苏轼的关系资料

 我来答
创作者hWecaOoIUH
高粉答主

2019-06-18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570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1253万
展开全部

刘景文与苏轼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关系,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以左藏库副使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比苏轼年长四岁。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多次赞许刘景文为“无双国士”。刘景文是一个美髯公,苏轼在《喜刘景文至》中称呼刘景文为“髯刘”,似乎其人与因多髯而被称为“髯苏”的苏轼一样,颇具洸洸武夫之相。

刘景文喜欢古文石刻,尤其喜欢藏书,他将薪资都用来买书,简直是个书痴(《东坡志林·卷九》“世传王子敬帖”条),而苏东坡当然是古今第一书痴,他们两个可谓趣味相投。刘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将门虎子,为人粗旷豪放,诗文襟袍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称他为“慷慨奇士”。苏东坡骨子里也是一个豪放的人,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山祖师。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来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这一年,他在杭州疏浚西湖,并用挖出的泥修建了著名的“苏堤”。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苏轼得到了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的大力支持。

有一次,苏东坡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家里人说,刘景文来访,已经到城南了,苏东坡立刻从床上一跃而起,病魔顿无。

见到刘景文后,苏东坡紧紧握着他的手,笑个不停,还感慨地说,等我死了,一定要葬在杭州钱塘湖边。一般来人,人只有遇到知己,遇到可心的人,才会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因刘景文来访,苏东坡倾诉了那么多人生感想,可见,他们的关系何等要好!

扩展资料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赠刘景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景文

不避讳真心丶
高粉答主

2019-04-2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99
展开全部

刘景文,即刘季孙,和苏轼是朋友关系,而且苏轼称其为“慷慨奇士”。苏轼为其作诗《赠刘景文》,由此可见苏轼和刘景文交好。

在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来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这一年,他在杭州疏浚西湖,并用挖出的泥修建了著名的“苏堤”。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苏轼得到了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的大力支持,从此,二人相知相交,成为好友。

扩展资料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释义: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思想感情: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景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男人本需无情
2019-09-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2
展开全部
朋友关系刘景文,即刘季孙,和苏轼是朋友关系,而且苏轼称其为“慷慨奇士”。苏轼为其作诗《赠刘景文》,由此可见苏轼和刘景文交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柠萌mengkn
2019-10-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3
展开全部
刘景文与苏轼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2-20
展开全部
东坡先生《赠刘景文》一诗传扬甚广,从艺术上亦可称为上上之作,全诗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古人写秋景,大都弥漫着悲秋的气息,可是此诗却一反常态,显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而荷花和菊花,历来也是诗人笔下的美丽景物,出水芙蓉,明艳动人,菊花淡淡,更有几许雅致。可是东坡先生此诗写的却是枯荷残菊,下笔完全不同。不过,荷花已然凋零,荷叶已然落尽,在这个秋末冬初的寒风萧瑟的季节,菊花依然傲立风中。秋末冬初虽然凄冷,却也有着橙黄橘绿,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苏轼此诗既是对刘景文的赞许,也是对自己的勉力,希望彼此都能够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即便是在环境凄冷时,在被贬不得志时,也不能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对于大多数的诗歌,礼节到了这种程度,基本上也就可以放在一边了。可是,对于这首诗歌来说,还远远不够,在这首诗歌中,刘景文并非是一个经历简单的背景人物,在他的身上,可以说一度背负着天大的冤案。而要理解苏轼的这首诗歌,一定要深挖刘景文的生平,才能够确实理解。
  这首诗歌写于1090年,宋哲宗在位,苏轼当时担任杭州太守,对于苏轼来说,算是他坎坷人生中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而刘景文呢,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两人彼此欣赏,过从甚密。刘景文很有才华,深有抱负,可是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依然不得重用。苏轼多次赞许刘景文为“无双国士”,对刘景文很是尊敬,并且曾向朝廷大力保举刘景文,并写下此诗勉励之。
  如果说,苏轼一生不得重用,原因在于苏轼过于一根筋(也可以说有原则),于是连续遭到朝中新党和旧党的排挤。那么,刘景文为何多年来一直受到朝廷的冷落呢?
  这就要详细了解刘景文的身世了。
  刘景文自身的履历非常简单,早年做过饶州酒监这样的不入流的小官,后来熬了一辈子,终于当上兵马都监。如果是一个出身寒门的平凡人物,官至兵马都监,也算是不错,可是刘景文却出身名门,其父刘平曾经担任宋仁宗朝太尉。这样来看,刘景文一辈子就过得比较压抑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