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我认为,叶老的论述是对大量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非常正确的。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尤其应该注意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中尤其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农村小学生有不少不良的卫生习惯,如教室校园环境差。学生带零食,买东西,吃后口袋、果皮、食物壳乱扔,每天都在清扫,但保持不了一会儿,学校老师虽做了大量工作,但病根未除效果甚微。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差。留长发,不剪指甲,不常洗澡、换衣服的同学较多。各年级学生中皆有几个戴“黑项圈”的学生。中低年级不洗脸、不洗手者常见。这些不良行为影响了学生精神风貌,影响了校风校貌。有些学生在校参加卫生扫除拖沓、马虎。在家很少参加家务劳动,一些学生从未做过家务,不知劳动的艰辛。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去纠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
习惯,是一种行为习惯性的动作,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后天反复的个人实践、旁人的督促、提醒才能形成。也就说这是条件反射长期反复形成动力定型的结果。小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就会升华为“习惯成自然”,便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快乐成长,有利于他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形成讲卫生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校园文明的建设,更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我们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现就于同行谈谈。
首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对卫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其意义,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
其次,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保健究竟要做些什么,把要做的内容公示给学生,让他们照章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可以作为大的方面的要求,但内容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对此,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衣着干净整齐。不要到处乱坐乱挨,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
——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每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因此要经常洗澡洗头,保持指甲整洁卫生,这样才能及时清除身体上或头发上的细菌和灰尘。
——注意睡眠习惯。要按时睡觉,并且保证睡眠时间应充足,每天在九小时以上。睡眠的姿势要正确,不要俯卧,不要蒙头睡觉。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量进餐,定时进食,少食或不食零食,不要过多地吃甜食。要让孩子们“杂食”,不挑食。吃饭时要专心,不要看书、玩耍、说笑。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在马路上吃东西,不边吃边玩,不贪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水果,生吃瓜果要洗净或消毒等。
——注重牙齿健康。早晚要刷牙,每次饭后要漱口。刷牙方法十分重要。
——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每月刷洗一次书包。因为书包是我们每天都要携带的,经常清洗可以清除细菌。同时,它的整洁也关系到个人的卫生面貌,背上干干净净的书包,会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不到医院等容易传染上疾病场所玩耍。
——得了传染病要及时向老师报告。向老师报告后再上医院治疗。在家隔离病治疗,不要到处乱跑,以免传染给他人。
——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随身携带纸巾或手帕,将吃过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纸巾里、手帕中。时刻切记,爱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责任。
——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卫生,才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
第三,学校和班上建立相应的卫生制度。从制度上给予约束。如卫生扫除——每天三次小扫除,每周一次大清理;保洁制度——提醒学生不乱扔垃圾,这是保持环境卫生的关键;卫生检查制度——每天检查两次,由值日老师带领卫生委员检查.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卫生评比制度——看谁做得更好;卫生监督制度——看看是谁不讲究卫生,等等。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家庭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约束自我,做到不乱扔、随手捡,做文明人,创洁净班,创洁净校。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结合品德课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针对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开展《主动捡垃圾光荣,随地扔垃圾可耻》的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教学生养成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学生在校园里主动捡拾饮料瓶,放到班里,积攒起来卖废品,为班级增加收入,对学生进行奖励;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广泛进行宣传,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做清洁;在班级工作中,力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给学生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第五,树立良好的榜样。用榜样去激励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最简明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同龄人的典型进行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更有说服力,可信度,更真实有效。通过 “卫生能人”的评比,使每个学生既心动又有行动。另外,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让他做好事来弥补,这样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让犯了错误的学生去监督其他的同学,不要让他们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教师自身的榜样的力量必不可少,我校每位教师以身作则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抹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从不乱丢,看见有小纸屑弯腰捡起来,板书注重干净整洁,言传身教是学生最现实的楷模。
第六,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感,每个班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每学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出若干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们要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在不断的强化与监督中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特别是小学生,自律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模仿能力强,虽然有时侯一句表扬的话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有时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和强化。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每个班级都制定值日卫生制度,明确责任;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并定期检查;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检查的分数计入班级体的考核之中;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并定期检查,在低年级,检查的频率高一些,开展了“靓娃娃”评选活动;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养成及时清除垃圾、废物的习惯。
教育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种好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终生受害。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起始阶段。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校容校貌,同时也体现每一个学生的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校学生的卫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养成教育是长期的任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担负“万丈高楼”的铺路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习惯,是一种行为习惯性的动作,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后天反复的个人实践、旁人的督促、提醒才能形成。也就说这是条件反射长期反复形成动力定型的结果。小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就会升华为“习惯成自然”,便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快乐成长,有利于他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形成讲卫生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校园文明的建设,更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我们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现就于同行谈谈。
首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对卫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其意义,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
其次,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保健究竟要做些什么,把要做的内容公示给学生,让他们照章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可以作为大的方面的要求,但内容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对此,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衣着干净整齐。不要到处乱坐乱挨,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
——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每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因此要经常洗澡洗头,保持指甲整洁卫生,这样才能及时清除身体上或头发上的细菌和灰尘。
——注意睡眠习惯。要按时睡觉,并且保证睡眠时间应充足,每天在九小时以上。睡眠的姿势要正确,不要俯卧,不要蒙头睡觉。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量进餐,定时进食,少食或不食零食,不要过多地吃甜食。要让孩子们“杂食”,不挑食。吃饭时要专心,不要看书、玩耍、说笑。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在马路上吃东西,不边吃边玩,不贪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水果,生吃瓜果要洗净或消毒等。
——注重牙齿健康。早晚要刷牙,每次饭后要漱口。刷牙方法十分重要。
——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每月刷洗一次书包。因为书包是我们每天都要携带的,经常清洗可以清除细菌。同时,它的整洁也关系到个人的卫生面貌,背上干干净净的书包,会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不到医院等容易传染上疾病场所玩耍。
——得了传染病要及时向老师报告。向老师报告后再上医院治疗。在家隔离病治疗,不要到处乱跑,以免传染给他人。
——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随身携带纸巾或手帕,将吃过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纸巾里、手帕中。时刻切记,爱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责任。
——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卫生,才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
第三,学校和班上建立相应的卫生制度。从制度上给予约束。如卫生扫除——每天三次小扫除,每周一次大清理;保洁制度——提醒学生不乱扔垃圾,这是保持环境卫生的关键;卫生检查制度——每天检查两次,由值日老师带领卫生委员检查.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卫生评比制度——看谁做得更好;卫生监督制度——看看是谁不讲究卫生,等等。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家庭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约束自我,做到不乱扔、随手捡,做文明人,创洁净班,创洁净校。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结合品德课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针对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开展《主动捡垃圾光荣,随地扔垃圾可耻》的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教学生养成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学生在校园里主动捡拾饮料瓶,放到班里,积攒起来卖废品,为班级增加收入,对学生进行奖励;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广泛进行宣传,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做清洁;在班级工作中,力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给学生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第五,树立良好的榜样。用榜样去激励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最简明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同龄人的典型进行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更有说服力,可信度,更真实有效。通过 “卫生能人”的评比,使每个学生既心动又有行动。另外,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让他做好事来弥补,这样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让犯了错误的学生去监督其他的同学,不要让他们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教师自身的榜样的力量必不可少,我校每位教师以身作则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抹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从不乱丢,看见有小纸屑弯腰捡起来,板书注重干净整洁,言传身教是学生最现实的楷模。
第六,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感,每个班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每学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出若干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们要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在不断的强化与监督中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特别是小学生,自律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模仿能力强,虽然有时侯一句表扬的话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有时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和强化。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每个班级都制定值日卫生制度,明确责任;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并定期检查;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检查的分数计入班级体的考核之中;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并定期检查,在低年级,检查的频率高一些,开展了“靓娃娃”评选活动;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养成及时清除垃圾、废物的习惯。
教育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种好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终生受害。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起始阶段。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校容校貌,同时也体现每一个学生的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校学生的卫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养成教育是长期的任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担负“万丈高楼”的铺路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