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隋唐时期谁下令开凿的
开凿者隋炀帝杨广。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 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
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
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杭州段通航。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通过通济渠陵模、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扩展资料:
隋唐大运河部分
通歼贺济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凿了鸿沟,又名蒗宕渠(即浪荡渠),亦曰汴渠。汉魏时期又开凿了阳渠、疏浚整修了汴渠。
汴渠(蒗宕渠)是通济渠的主要渠身。通济渠自洛氏汪派阳西苑引谷、洛二水绕道今洛阳城南及城东,经偃师县和巩县之洛口而入于黄河,此段河道是旧有的阳渠道。通济渠的上段是疏浚东汉所开凿的阳渠故道而通到黄河的,然后再沿黄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而达于淮。
邗沟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
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边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
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邗沟(山阳渎),正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邗沟疏浚而成的。
永济渠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修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与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自今河南武涉至汲县一段,用沁水、清水(即卫河)疏浚而成。
自汲县至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而成;在馆陶与沧州一段,是部分地利用了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而成;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独流口则与漳水别而另辟新道,与漯水相接,经漯水到达涿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运河
大运河是隋唐时代的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的。
简介: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 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歼昌,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碧指南运河,使得镇江至杭州段通氏慧扒航。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吴郡(今苏州)、余杭(今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开凿者隋炀帝杨广
【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
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念斗河而上,通涿郡[1] 。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杭州段通航。至此,以洛阳为中心,通拦高雹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吴郡(今苏州)、余杭(今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简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