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顾炎武意在强调A.人民自治的合理性B.强化集权的重要...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顾炎武意在强调
A.人民自治的合理性B.强化集权的重要性
C.三代之治的可行性D.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展开
 我来答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09-12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6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129万
展开全部
  译文如下:
  天下人自己都是想着自家的事情,各自偏爱自己的子女,这是人间常情。对天子和对老百姓的事情的心意,必定比不上对自己的事情的在意,这在三代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原文:

  《郡县论五 》
  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圣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皆其囷窌。为子姓,则必爱之而勿伤;为田畴,则必治之而勿弃;为藩垣囷窌,则必缮之而勿损。自令言之,私也,自天子言之,所求乎治天下者,如是焉止矣。一旦有不虞之变,必不如刘渊、石勒、王仙芝、黄巢之辈,横行千里,如入无人之境也。于是有效死勿去之守,于是有合从缔交之拒,非为天子也,为其私也。为其私,所以为天子也。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公则说,信则人任焉。此三代之治可以庶几,而况乎汉、唐之盛,不难致也。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崇千秋7Z
2018-02-09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10
展开全部
答案A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燕焰sky
2015-05-18 · TA获得超过233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6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71万
展开全部
选 A.人民自治的合理性
追问
能解释一下么?谢谢。
追答
顾炎武在《郡县论 五》中的理论核心是:“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也就是说,顾炎武首先认为个人私利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即:自天下为家以来,人民就得养家糊口,生存发展,因此,追求个人利益,满足“私”利是合理的。这就肯定了私欲的合理性。所以他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接着,他提出天下之“公”,是天下之“私”的总和表现,无“私”就无“公”。意思就是指:统治者要治理好天下,就不能否定人民的私利,而是要满足人民的私利。满足了人民的私利,即让人民能安居乐业,人们就有了在道德上的向善的动力,从而能“自治”,最终实现天下为公。这就是“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
所以,题目的句子,就是在强调“人民自治的合理性”。
这样解释,不知道能不能让你看明白。举一个现代中国有名的事件作例子: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最大的私利就是有田地可以耕种,从而满足自家生存、生活所需。政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承认农民的这种私利,满足这种私利,从而极大的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用外力催促,农民自己就会努力地劳作。最终:农民生活好起来了,国家也富起来了。这就是“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这就是“人民自治的合理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