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征生前被李世民中用,死后却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展开全部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2016-07-26
展开全部
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唐太宗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在历史上为人广为传诵。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重用。第二年,魏征请求去河北劝降,被批准。于是他来到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但是唐太宗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在魏征为官期间,他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贞观七年,魏征被封为郑国公。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重用。第二年,魏征请求去河北劝降,被批准。于是他来到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但是唐太宗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在魏征为官期间,他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贞观七年,魏征被封为郑国公。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是很正常的。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叫“政治考量”。
正因为如此,当今,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可以这么理解:
首先,魏征也好,霍去病也好,历史上的功臣几乎少有几个是能够善始善终的。在生前他们的名声和功绩就已经很大了,甚至超过了帝王的名望,这是当时的民众有目共睹的。我们也是从历史的记载里得知的,但是中国权利的承袭制度是讳莫如深的,即便你生前功高盖主,在你死后也不能超越九五之尊。这是上千年的传统礼制。
其次,魏征生前是功臣可以说是又红又专的大忠臣,既使是有缺点和过错也是微不足道的,非原则性问题。是罪不当诛的。而且他是典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它的光环可以反衬帝王的威严名望,死后就没有这些顾忌了。一个是可以去除其党羽的势气;另一个是内在的隐情(至于后者,野史版本很多)
正因为如此,当今,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可以这么理解:
首先,魏征也好,霍去病也好,历史上的功臣几乎少有几个是能够善始善终的。在生前他们的名声和功绩就已经很大了,甚至超过了帝王的名望,这是当时的民众有目共睹的。我们也是从历史的记载里得知的,但是中国权利的承袭制度是讳莫如深的,即便你生前功高盖主,在你死后也不能超越九五之尊。这是上千年的传统礼制。
其次,魏征生前是功臣可以说是又红又专的大忠臣,既使是有缺点和过错也是微不足道的,非原则性问题。是罪不当诛的。而且他是典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它的光环可以反衬帝王的威严名望,死后就没有这些顾忌了。一个是可以去除其党羽的势气;另一个是内在的隐情(至于后者,野史版本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