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的基本简介

 我来答
Vic白菜0814
2016-05-12 · TA获得超过35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8万
展开全部

一、北周初于绛郡置晋州,建德五年(576)废,故治在今新绛县东南十里。
二、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置,治所在鼓城县治(今河北晋县城关),辖鼓城一县。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曾撤州,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复升为晋州,治所仍在鼓城,辖鼓城、安平、饶阳、武强四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两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晋州改为晋县。
杨家营乡:驻地杨家营,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东与辛集市交界。
杨家营:原名刘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庄为城,名南营,后因首领姓杨,改称杨家营。
马坊营:原名魏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为城,名西营,后改为吕家营。
古城寨:西汉时为临平县城。后省临平县。因其地属鼓城县辖,故名鼓城寨。后改“鼓”为“古”。
东贾庄:传说,古时曾似于此建中京。一老翁黎明前村外拾粪,听到盖房声和人的对话声。老翁感到惊奇,学了一声鸡叫,把此事冲此,取村名假鸡庄。明代改为贾庄。因西有一贾庄,故名东贾庄。
西贾庄:无
大沙庄:明初建村于大沙滩上,故名。
小沙庄:明初建村于沙滩上,因东有大沙庄,故称小沙庄。
尹家庄:清代由尹姓立村,故名。
程家营:无
赵家庄:无
东寺吕乡:驻东寺吕村,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
东寺吕: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按所处方位,定名为东寺闾。后“闾”简写为“吕”。
北寺:原与东寺吕为一体,1961年划村北端一部分独立建村,故名。
西寺: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据所处方位,名西寺间,后简称西寺。
安家庄:建于明朝之前。因安姓较多,故名。
小石家庄:明永乐间,本县龙化村石姓一家三口迁至此地。因村小故名。
仁义:据传,明初滹沱河在此急转弯,形似称钩,名称钩湾,又称湾里。后村民捐银修庙,更名仁义村。
马坊:明洪武年间,此地为军队牧马场。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建村,定名马坊村。后简称马坊。
宿生:无
新风:原名古儿庄,清末易名古儿村,1965年改为新风。
董家庄:明朝,因董姓为大户而得名。国民期间并入东寺闾,1962年分置。
段家庄:明朝段姓从山西迁此立村,故名。
王家庄:元朝王、郝、李三人同迁此地,结为兄弟,王为兄长,以其姓为村名。
崔家庄:建于明代以前,崔姓大户,故名。
赵魏乡:驻地赵魏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西与蒿城毗邻。辖12个行政村。
赵魏:南北朝至唐朝,赵、魏为县内两大姓,此村为唐大臣魏征故里,故名赵魏。
庞表:原为庞召、表业两自然村,表业系唐代魏征的别业。民国23年(1934)合并得其名。
孙家庄:因孙氏建村而得名。
东子城:原与西子城为一村,名紫城。为隋朝廉平县治所。后析为东、西紫城。后将“紫”简为“子”。
西子城:无
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徙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徙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高疃:无
赵八庄:无
茹家寨:传说,明代靖难之役时,有河南邮州麝香村8名茹姓士兵定居,故名。
楼底:据传,明代前,有娄氏兄弟定居,开荒种地,把所垦之地名为“娄地”,后人取娄氏奠基之意,改名楼底。
邵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东营。同时,一邵姓由河南邵家庄迁至东营西,名西营。两营同姓,并称邵庄。
东卓宿乡:驻地东卓宿村,位于县城东10公里,东邻辛集位伯镇、新垒头乡,樵营公路南北穿过。辖15个行政村。
东卓宿:无
西卓宿:无
东石村:无
西石村:无
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彭家庄:相传,原名霍家庄。元代彭姓迁入,且人口渐多,改称南彭家庄。
北彭家庄:明初名北庄。永乐年间彭姓迁入,人口渐多,到清代改为北彭家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曾以此为寨,活动在晋县东北一带。
前屯:无
后屯:无
后儒林:据传,原名千家店,村西有圣人殿,因读书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时,一赵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称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并称“于林村”,后复分为后儒林、前儒林。
前儒林:据传,原名千家店,村西有圣人殿,因读书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时,一赵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称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并称“于林村”,后复分为后儒林、前儒林。
冻河头:清光绪《晋州志》载:西汉更始二年(24年)刘秀被王郎追赶,“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至滹沱河,候吏还曰:‘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秀使王霸往视之,霸恐惊众,还即诡曰:‘冰坚可渡’。遂前至河,河冰已合,乃渡,未毕数骑而冰解”。因之留名冻河头。
北尹家庄:清康熙三年(1664)西曹村尹姓一户迁此立村,取名北尹家庄。
南田:无
周家庄乡:驻地周家庄村,位于县城东4.5公里,辖6个个自然村(分10个农工商联合公司管理站)。
周家庄:明代前周姓建村,故名。
刘靳庄:(第一站)原为东刘家庄、靳家庄两个自然村。民国期间,为便于设保甲,两村合并,称刘靳庄。
南王家庄:(第七站)无
北王家庄:(第六站)无。
东张家庄:(第八站)无
北捏盘:村名来历见东捏盘,(分为第九站,第十站两个行政单位)。
东宿乡:驻地东张村,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辖3个行政村。
东宿:东宿原名东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处方位而得名。相传西汉王郎赶刘秀时,刘曾先后以二村为宿营地。后将东宿村改称东宿,西宿村易名宿村。
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东宿原名东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处方位而得名。相传西汉王郎赶刘秀时,刘曾先后以二村为宿营地。后将东宿村改称东宿,西宿村易名宿村。
东张村:据传,唐代张姓所建。因处蒿城县张村之东,故名。
陈家庄乡: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驻地陈家庄村,东与辛集市仁慈乡为邻,辖8个行政村。
陈家庄:由陈姓建村而得名。
寺头:唐贞观时,陈家庄建有大寺,此村位于大寺东头,故名。
盘石:相传,从前有兄弟二人,由本县彭光迁此定居,为表永不返回的决心,故名。
阎村:明永乐年间,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阎村。
东留章:无
海滩:明代,滹沱河溢,冲积为滩,水撤后迁民于滩上建村,故名。
塔鲁:清时为南,北塔鲁两自然村,清末又析出西塔鲁,成三村。民国23年合并为一村。名塔鲁。
大旺:相传,东汉时刘秀曾在此张网打鱼,该村故取名“大网”,后改大旺。
田村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驻地田村,东与辛集市小辛庄乡为邻,北与深泽县耿庄乡、西河乡接壤。距县城14.5公里,辖9个行政村。
田村:无
泥安:无
西旺:无
北旺:原与南旺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间,滹沱河水泛,村被冲为南北两段,分称南北旺、北北旺。民国23年后合亲称北旺。民国29年复分。民国34年改为南旺、北旺。
南旺:原与南旺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间,滹沱河水泛,村被冲为南北两段,分称南北旺、北北旺。民国23年后合亲称北旺。民国29年复分。民国34年改为南旺、北旺。
常营:相传,金、宋交战,常屯兵于此为营地,故名。
庞村:由庞姓所立而得名。本村明代万历年间的铸钟上即有庞姓记载。
东曹:原与西曹为一村。相传,古时此地居民信处为一关岗,名千家寨。寨内疾病流行,人们无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东定居者为东逃,逃往寨西为西逃,后演变为东曹、西曹。
西曹:原与东曹为一村。相传,古时此地居民信处为一关岗,名千家寨。寨内疾病流行,人们无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东定居者为东逃,逃往寨西为西逃,后演变为东曹、西曹。
槐树乡:驻地槐树村,位于县城北6公里,辖12个行政村。
槐树:明人前,此处有一大古槐,故名。
相邱:民国《晋县志》载:“北齐左光禄大夫魏收葬此,谓之相邱”。清代曾分前、后相邱。后合并复称相邱。
北赵家庄:明正德年间,有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赵家庄。清代曾分为前、后赵家庄两村。清末并称北赵家庄。
泥马:相传,该村与附近一些村庄曾统称千家店。南宋初,赵构失利逃走,其马被金兵射伤。此时一老翁献马一匹,赵构急驰渡河南下,行至千家店村喧的白龙庙,下马进庙朝拜,见一泥马四蹄滴水,细看与老翁所献马相同,便急出庙来,所骑马已无踪影。为报宝马之恩,改白龙庙为白马庙,改该村为泥马。
周村:明永乐年间,周、陈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周姓人众,故名。
南白水:据传,此原为滹沱河道,白水一片。东汉初,几户人家在河南定居,故名。后与北白水(今属祁底乡)等村统称千家店。明代,复分称南、北白水。
小彭:原属千家店。明初天灾兵祸,成为无人之境。后山西洪洞县彭、何、刘三姓迁来,初搭茅草棚御寒,故名小棚。后彭姓从多,改名小彭。清代曾名小章,后复名小彭。
南张里:民国中期南、北张里为一村,称张里村。民国23年(1934)后分为南张里、北张里。
北张里:民国中期南、北张里为一村,称张里村。民国23年(1934)后分为南张里、北张里。
前祖祥:无
后祖祥:无
龙头:建村时名龙头。金、宋交战时,金兵常宿营此地,欺压百姓。居民根据这里沙地旱田,起风飞沙弥漫的特点,改名沙头。后金兵误听为“杀头”,则不敢在此宿营。1981年定名龙头。
元头乡:位于县境北部,驻地元头村,距县城4.3公里,辖7个行政村。
元头:明永乐年间, 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在高地上建村,且都是农民,故名庄稼顶。后迁至菜园地头,改称园头,后写作元头。
留村,据传,明代靖难之役,此地人口伤亡惨重,但乱军仍有斩尽杀绝之势,紧要关头,一老人带当地特产——芫荽(香菜)献礼,乱兵停止屠杀,留下此村,故名。
雷陈:明代建文年间,有雷、陈两户避乱兵至此定居,取名雷陈。
北张家庄:明永乐年间,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处县境北部,故名。
于家庄:明永乐年间,几户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名。后于家犯抄斩罪,改姓徐,改村名为梧桐林,后复称于家庄。
教公:宋代前,街道呈曲线形,人称弓形街,村名叫弓,后改写为教公。
小铺: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后开店铺做买卖为生,因村小,故名。
祁底乡:位于县境最北部,驻地祁底村,距县城9公里。辖6个行政村。
祁底:原滹沱河流经此地。明初祁姓三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河堤上建村,名祁堤,后改称祁底。
管洽:北临滹沱河。
河阴:原属于千家店。明代靖难之役后,只剩翟、雷、阎、焦四姓人家,从雷陈、光灿迁入刘、齐二家,废千家店名,独为一村。因坐落于滹沱河南,故名。后曾分为东、西河阴两村子,民国23(1934)并称河阴。
龙泉固:相传原为东龙沟、西司马、王家庄三村。此地有两口井,旱涝常有水,称其为“泉”,清道光年间,一风水先生称其为龙井,言若井能永固长存,必给人福寿。后三村并称龙泉固。该村原属无极县,因临滹沱河,1956年七八月间连降暴雨,河岸坍塌,整村塌入河中,原村西部居民迁河西,另命村名。留东岸的靠堤建村,仍称龙泉固。同年,划归晋县。此后在政府支持下,全村南迁千余米重建家园。
北白水:据传,此原为滹沱河道,白水一片。东汉初,几户人家在河南定居,故名。后与北白水等村统称千家店。明代,复分称南、北白水。
侯城:县境北部较大村庄之一。1947年11月底,朱德往此村,总结攻克石门的经验。
三、[span]公元1220年,金兴定四年,清源(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清源镇)置晋州,辖徐沟、太谷、祁县三县。[span]元代废州,仍为清源县。元、明、清均为清源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网波股份
2024-11-29 广告
上海网波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防汛、水资源、水文、水环境、供排水、海洋等涉水行业,提供技术咨询、信息管理、系统集成、运维保障等专业化服务。公司致力于成为涉水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有:林长制公示牌、河长公示牌等。信息化升级,面向群众.展示水...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网波股份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