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 我来答
carolinewuyan
2016-08-10 · TA获得超过5.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万
采纳率:4%
帮助的人:1.6亿
展开全部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证明,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教师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加以转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目前学科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这种专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专题研究在实施操作上相似,都是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但是在选题的范围大小上存在差异。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其实,在普通高中新大纲中,每一门学科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课题,为课题的选择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使用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行选题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予以解决的课题,此时学生的这种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指导。如有的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课题:“呵护地球”“蓝天在呼唤”等。这些课题是相当复杂的,而且所涉及的环境问题方面是相当广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污染状况以及每一种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等。而目前高中学生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个别污染的因素,他们对如此大的课题会感到无从着手,于是所做的研究、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泛泛而谈,甚至无法通过研究而获取对此类课题的正确解答。此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课题转变为研究大气、水、噪音、白色污染等小课题。还可以把这些小课题再分解为更小的问题,如汽车尾气排放、塑料饭盒、施工噪音、废电池的危害、废纸的回收与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等问题,这种课题的转变更能适合学生的研究。因此,学生自主选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如初中地理课中“南北方地区差异”的内容,有些教师就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家乡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这一地理学科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使学生独立工作、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材料信息,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对传统的学科教学,需要也能够渗透探究因素,以便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
如上海大同中学在探讨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时,将物理《单摆》一课的内容进行了处理,突出了物理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现象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实验分析→理论推导→形成规律→应用实践,力求使学生通过《单摆》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这种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有深层次的体验,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辩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并不知道它们,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地理学科中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学生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视为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口。
(三)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活,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研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但是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而今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应当看到,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只是人类经验建构的一种途径,我们强调它对教学的意义,但并不是以此而反对或摒弃其他学习活动方式。人的不同学习途径需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虽然强调了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但也建议“教师们应该用不同的策略设法使学生们掌握内容标准所描述的知识,弄懂所描述的道理,学会所描述的技能”。因此,在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的同时,学习者可以结合阅读、听课和讨论等其他学习形式,将以不同途径建构起来的知识整合起来,把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形式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那种企图用研究性学习来取代接受性学习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