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远方的家》和《北纬30度中国行》的读后感

观看《远方的家》和《北纬30度中国行》的读后感... 观看《远方的家》和《北纬30度中国行》的读后感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08-13
展开全部

《北纬30°·中国行》从浙江舟山群岛出发,自东向西将一直拍摄到西藏的阿里地区,沿途穿越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西藏等九个省市自治区,拍摄总行程超过2万公里。百集系列特别节目《北纬30°·中国行》以“自然、家园、文化”为主题,延续《边疆行》《沿海行》的风格,吸收新闻、专题、纪录片等不同节目类型的长处,以真取胜、以情动人。节目展现北纬30度沿线神奇的自然环境,描绘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人性美、人情美,以自东向西沿纬度线行走为推进线索,深入关注普通群众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状态,紧扣住当下最大多数中国人的情感脉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北纬30度带上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发展在内的全景式图画。
从世界范围看,北纬30°线及其附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遍布很多世界奇观和历史之谜。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等自然奇观都在北纬30°附近;从中国范围看,北纬30°线横穿中国腹地,无论从自然还是人文角度,都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横切面。这里地形、气候多样,从舟山群岛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跨越三大阶梯,海拔高度由海平面逐渐上升到世界屋脊。这里风光奇特,普陀山、黄山、张家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景观名闻遐迩,贡嘎雪山、南迦巴瓦峰等十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整齐排列,沿线的平原、高山、峡谷、河流、草原、森林构成了“中国最美的风景大道”。在这条纬度线上,湖北神农架、四川三星堆等自然和历史之谜还有待人们探索。中国北纬30°沿线物产十分丰富,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四川盆地等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稻米产区,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人口。同时,这里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吴越、荆楚、巴蜀、藏羌等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沿途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

《远方的家》虽然是一档旅游节目,但是无论是《边疆行》还是《沿海行》都已超越了单纯旅游节目的范畴,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正是这样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的节目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作为一次大规模、长距离的电视采访行动,《北纬30°·中国行》将进一步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将镜头对准最基层百姓,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北纬30°沿线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发展在内的全景式图画。

数学知道行家
2016-08-10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091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610万
展开全部
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例如第四册课本中的练习,对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首诗写读后感,就只要引原作要旨并加以阐发.另一种情况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新的观点.例如《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一文反映的是实际生活中哲理性的现象.从本文体现的普遍原理出发,可以获得关于人才问题的新的认识.即优越的条件能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成才机会,良好的环境也必将对一个人的成才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努力,对良好的环境不加以利用,客观条件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不论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进一步阐释,还是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都必须体现作者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力求新颖别致,切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这样才算真有所感,感到了实处.
  再次,联系实际是关键.读后感既要从原文出发,但又不能局限于原文就事论事,而要联系自己、他人、社会的实际,有的放矢,展开联想,深入挖掘,写出“感受”的普遍意义来.因为读后感的生命在于“联系实际,有感而发”.所谓联系实际,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以此来作比较、对照.二是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中一些有代表意义并所供材料联系紧密的生动事例.通过丰富的联想,引用古今中外能证明论点的事例或富有哲理的理论论据,既可充实文章内容,也可深化中心论点,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所以从本质上讲,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就是作者以原作的主题为指导,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后,将获得的新的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
  为了进一步说明读后感的特征,将读后感与一般议论文加以比较.读后感是议论文的一种.和一般议论文一样,它们都是表达作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它们都是作者以已往的知识积累为前提,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对于客观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对于一般议论文来说,作者认识某一客观对象时的知识前提,在作者大脑中是浑然一体的,缺乏专一性和单指性,而读后感的作者在认识某一客观对象时,离不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但知识和生活材料之间似乎还缺少一个契机,还没有形成一个凝聚点,原作则对于作者起了一种启迪作用,是作者认识深化的动因,由于这种启迪,才使作者以往的知识聚集在一个焦点上,使某一客观对象的本质为作者所把握,从而产生新的飞跃.
  那么,读后感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它可用“引——议——联——结”四个字加以概括.
  “引”就是用叙述的方法转引材料:或引观点.或引有关内容.但“引”不是照抄.而应该用概括的语言把所需材料简明扼要地引述出来.
  “议”就是以所引原作的思想观念为基点生发开去发表议论.在叙述结束时,用一两句话点明原作所包含的中心,使文章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为统率下文所展开的丰富联想.
  “联”就是在原文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来谈,或者把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作比较,使发表的感想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
  “结”就是对全文的题旨有所归纳或总结,或强调中心,或提出希望,或表明态度等.
  除“结”之外,其余部分的次序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动.
  读后感写作其实并不难,只要坚持经常练笔,积极思考,认真积累写作材料;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同时学一些写作理论,掌的一些程式,肯定会使自己的文章异彩纷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