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Builder的功能特点
C++ Builder优化的32位原码(Native Code)编译器建立在Borland公司久经考验的编译技术基础之上,提供了高度安全性、可靠性、快速性的编译优化方法,完全编译出原始机器码而非中间码,软件执行速度大大提高。在编译和连接过程中,C++ Builder自动忽略未被修改的原代码和没有使用的函数,从而大大提高了编译和链接速度。C++ Builder的CPU透视工具包括五个独立的小面板,可以对正在运行程序从内部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另外C++ Builder还提供了一个专业开发环境所必需的命令行工具,以帮助建立C++程序或者准备编译和连接的程序进行更精细的控制。
C++ Builder可以编译所有符合ANSI/ISO标准的原代码,支持最新ANSI C++/C语言特征:模板(Templates)、异常(Exceptions)、运行类型信息(Runtime Type Information)、Namespaces(命名空间)等,另外它还可以使用标准C++库且支持标准模板库(STL),以前的所有C++/C原代码可以不经过修改,直接移植到C++ Builder环境下来。C++ Builder完全支持32位长文件名、多线程程序设计,且允许程序员直接调用任何Win95和NT API函数。
C++ Builder的集成开发环境(IDE)提供了可视化窗体设计器、对象观察器、控件板、工程管理器、集成编辑器和调试器等一系列可视化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工具,让程序员可以很轻松地建立和管理自己的程序和资源。
从它们的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有时也称为对象框架)进行比较。Visual C++采用的框架是MFC。MFC不仅仅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一个类库。(同样,Delphi和C++Builder使用的VCL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控件库。)你如果选择了MFC,也就选择了一种程序结构,一种编程风格。MFC早在Windows 3.x的时代就出现了,那时的Visual C++还是16位的。经过这些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MFC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原型出现得比较早,MFC相比于VCL落后了一个时代。尽管微软对MFC的更新没有停止,我也经常读到持“只要Windows不过时,MFC就不会过时”之类观点的文章,但就象Inprise(原Borland)的OWL框架的淡出一样,MFC的淡出也是早晚的事。如果MFC青春永驻,微软的开发人员也不会“私自”开发出基于ATL的WTL呀。当然,WTL的地位不能和MFC比,它并不是微软官方支持的框架,封装的功能也相当有限。但至少也反衬出了MFC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