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

 我来答
小杨同学解析电视剧
高粉答主

2021-06-13 · 一起聊电视剧、古装剧和娱乐
小杨同学解析电视剧
采纳数:672 获赞数:4120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译文: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四者已经穷究事物的道理。至于忠实的去贯彻,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也有各自的要领。 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制住怒气,抑制欲望;改正错误不断向善。

这是修身的原则。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

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

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学规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与书院教育宗旨:

宋代书院在讲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其代表。《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

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吖吖信
推荐于2018-07-04 · TA获得超过107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4.1万
展开全部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要学的也就是这“五教”。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诚实地践行。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这是为了探究道理的。要诚实地践行,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
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惩戒忿愤,抑止情欲;见善便学,有过则改。这是修身的原则.
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来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令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