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个回答
2016-10-28 ·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伴随着新课改,大家熟悉的名词术语就是: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经历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着。然而,凝眸反思,在课改初期,我们都茫然过,我们的课堂实施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行为,固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没有实质的改变,甚至丢了课堂最宝贵的东西——有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随课改的新思想理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冷静地反思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家熟悉的这些名词术语又有多少真正的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了呢?有人说时效性时课堂教学的生命,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有了当今的焦点,为了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汤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一节高效率的数学课必然有很多因素组成,下面就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的,着套教材给老师留的空间很大,而且就知识本身而言,无论是它的内涵与外延还是深度和广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着也要求教师要很好的把握。比如一年级教材中“零的认识”一课,就对“0”的意义进行了拓展,以往的教材“0”就表示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教材则不单纯是这样了,它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和分界线,像“零度”它是有具体温度的。在这套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者在教学时,除了借助书中提供的信息之外,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再有就是现行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尽管力争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地域不同、城乡不同等多种因素,教材编排的情景也存在着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着就要求教师们教学时要根据学情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恰当的二次开发,要精心组织教材,努力为学生提供科探索性的,科操作性的,便于交流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教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的把握教材,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情境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者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诊教学。者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蕴涵数学问题,而且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是为教学而有目的的一种预设,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切记千万不能让情境只成为一种摆设,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现在课堂上经常创设的情境有:通话故事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他把全班的学生分成两组,每个小组按要求挑选队员,哪个小组排球的总数多哪个小组获胜。老师的要求是:第一小组选出来6名同学,第二小组选出来4名同学,比赛开始了,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第一小组赢了。这时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意见了,他们认为这场比赛不公平,要求重比。这时教者紧紧的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因势利导,他就说“同学们,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重比了,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让比赛变得公平 。”学生就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引出了求平均数。这个情境就是利用了学生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这个问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感到有趣、实在、易懂,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愿望,课堂教学也就真正的收到了实效。
三、有效的探究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亲历这个过程的最好方式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里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学习,老师的组织尤为重要。首先,老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持探究情境,我认为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其次是探究的形式要灵活,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是个人探究,也可以是组内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者要积极参与,并给学生必要时的援助,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其三,就是老师要组织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多数是组内的互动与交流,大多数同学对其他小组的探究情况并不知晓,这时老师要组织好全班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讲解、表述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四、 精辟的讲解
在课改的初期,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误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研究、合作等方式,自己去学,老师不能讲,只要讲就是走老路,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讨论、能交流、能合作就好,不管有没有必要。/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师生都不清楚对所学的知识究竟掌握了多少。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不在于老师讲不讲,而在于老师讲什么,用什么方式讲。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有时非常必要,尤其是在知识的关键处,老师精彩的点拨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课堂的有效控制,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五、媒体资源的恰当使用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优化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资源集声、像、色、光天一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表态资源为动态生成资源,让我们的课堂耳目一新。现在可供我们使用的媒体资源很丰富,农远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下载资源和光盘资源。辽阳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优质的资源关键在地使用。老师在课堂设计和媒体运用时常常容易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与动画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注意规律,导致学生最终的注意落点不在教材,而在媒体。过多的无意注意也会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应把握住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1、用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时;2、用于活化教学内容时;3、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之时;4、用于习题的设计等等。总之,在教学中灵活、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能在充满现代化科技教学的环境中,置身于浓浓的现代化课堂氛围中,真正尝到了科学技术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欢乐,就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对课堂生成的把握
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超乎预测的生命信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无论老师预设的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孕含了丰富的生成性。老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料的精彩。
有这样一个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说在哪些物体上见过这个图形。接下来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长方形。因为他们对长方形的认知很丰富,所以操作起来很容易。动手操作之后,老师指定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摆长方形,可是这个学生不知是紧张还是怎么着,怎么也摆不好,下面的同学急的直喊:“歪了!歪了……”这里老师安慰那个同学,没关系,别紧张,你的意思是这样的,老师帮助把长方形给摆正了。有了图形,下面老师开始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小棒的选取探求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是角的特征……
上述老师的导入不能说不简洁,构思不能说不精妙,态度不能说不和蔼,但是,就同学说“歪了”这一环节的处理来说,他的确不能算是一个智慧的老师!因为他没有资源生成的意识,所以他意识不到那“歪了”是一个多么好的生成资源,更别说是利用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用四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歪了”太正常了,老师没有意料到这一点已属可惜,可贵的是孩子们天真无邪,急得直喊。细想一下,这“歪了”不正是孩子们对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最直观最形象的解释吗?老师让学生摆长方形的意思很明显:通过小棒的选取,感受到边的特点,然后再通过用三角尺量角,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特征。可是对长方形来说,边和角的特征应该是并列的,为什么非要先此后彼呢?上述活动中老师的预设是先认识边的特点,而实际活动中,学生的“歪了”就是对角的真实认知起点,老师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跳了过去,如果能意识到这个生成资源的可遇不可求,紧紧地抓住它,并且地调整预案,先就这个“歪了”来引导学生理解角的特点,是不是更能显示出老师的敏锐、灵魂和智慧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呢?
因此,教学时教者一定要抓住课堂上演绎出来的瞬间的精彩,及时的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因为能及时地对新学的内容予以巩固;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所以练习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精、要新。那么练习的设计就应该有层次性、趣味性而且形式多样。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的,着套教材给老师留的空间很大,而且就知识本身而言,无论是它的内涵与外延还是深度和广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着也要求教师要很好的把握。比如一年级教材中“零的认识”一课,就对“0”的意义进行了拓展,以往的教材“0”就表示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教材则不单纯是这样了,它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和分界线,像“零度”它是有具体温度的。在这套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者在教学时,除了借助书中提供的信息之外,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再有就是现行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尽管力争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地域不同、城乡不同等多种因素,教材编排的情景也存在着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着就要求教师们教学时要根据学情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恰当的二次开发,要精心组织教材,努力为学生提供科探索性的,科操作性的,便于交流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教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的把握教材,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情境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者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诊教学。者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蕴涵数学问题,而且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是为教学而有目的的一种预设,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切记千万不能让情境只成为一种摆设,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现在课堂上经常创设的情境有:通话故事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他把全班的学生分成两组,每个小组按要求挑选队员,哪个小组排球的总数多哪个小组获胜。老师的要求是:第一小组选出来6名同学,第二小组选出来4名同学,比赛开始了,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第一小组赢了。这时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意见了,他们认为这场比赛不公平,要求重比。这时教者紧紧的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因势利导,他就说“同学们,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重比了,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让比赛变得公平 。”学生就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引出了求平均数。这个情境就是利用了学生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这个问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感到有趣、实在、易懂,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愿望,课堂教学也就真正的收到了实效。
三、有效的探究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亲历这个过程的最好方式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里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学习,老师的组织尤为重要。首先,老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持探究情境,我认为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其次是探究的形式要灵活,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是个人探究,也可以是组内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者要积极参与,并给学生必要时的援助,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其三,就是老师要组织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多数是组内的互动与交流,大多数同学对其他小组的探究情况并不知晓,这时老师要组织好全班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讲解、表述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四、 精辟的讲解
在课改的初期,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误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研究、合作等方式,自己去学,老师不能讲,只要讲就是走老路,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讨论、能交流、能合作就好,不管有没有必要。/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师生都不清楚对所学的知识究竟掌握了多少。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不在于老师讲不讲,而在于老师讲什么,用什么方式讲。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有时非常必要,尤其是在知识的关键处,老师精彩的点拨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课堂的有效控制,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五、媒体资源的恰当使用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优化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资源集声、像、色、光天一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表态资源为动态生成资源,让我们的课堂耳目一新。现在可供我们使用的媒体资源很丰富,农远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下载资源和光盘资源。辽阳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优质的资源关键在地使用。老师在课堂设计和媒体运用时常常容易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与动画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注意规律,导致学生最终的注意落点不在教材,而在媒体。过多的无意注意也会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应把握住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1、用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时;2、用于活化教学内容时;3、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之时;4、用于习题的设计等等。总之,在教学中灵活、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能在充满现代化科技教学的环境中,置身于浓浓的现代化课堂氛围中,真正尝到了科学技术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欢乐,就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对课堂生成的把握
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超乎预测的生命信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无论老师预设的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孕含了丰富的生成性。老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料的精彩。
有这样一个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说在哪些物体上见过这个图形。接下来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长方形。因为他们对长方形的认知很丰富,所以操作起来很容易。动手操作之后,老师指定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摆长方形,可是这个学生不知是紧张还是怎么着,怎么也摆不好,下面的同学急的直喊:“歪了!歪了……”这里老师安慰那个同学,没关系,别紧张,你的意思是这样的,老师帮助把长方形给摆正了。有了图形,下面老师开始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小棒的选取探求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是角的特征……
上述老师的导入不能说不简洁,构思不能说不精妙,态度不能说不和蔼,但是,就同学说“歪了”这一环节的处理来说,他的确不能算是一个智慧的老师!因为他没有资源生成的意识,所以他意识不到那“歪了”是一个多么好的生成资源,更别说是利用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用四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歪了”太正常了,老师没有意料到这一点已属可惜,可贵的是孩子们天真无邪,急得直喊。细想一下,这“歪了”不正是孩子们对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最直观最形象的解释吗?老师让学生摆长方形的意思很明显:通过小棒的选取,感受到边的特点,然后再通过用三角尺量角,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特征。可是对长方形来说,边和角的特征应该是并列的,为什么非要先此后彼呢?上述活动中老师的预设是先认识边的特点,而实际活动中,学生的“歪了”就是对角的真实认知起点,老师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跳了过去,如果能意识到这个生成资源的可遇不可求,紧紧地抓住它,并且地调整预案,先就这个“歪了”来引导学生理解角的特点,是不是更能显示出老师的敏锐、灵魂和智慧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呢?
因此,教学时教者一定要抓住课堂上演绎出来的瞬间的精彩,及时的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因为能及时地对新学的内容予以巩固;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所以练习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精、要新。那么练习的设计就应该有层次性、趣味性而且形式多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