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剧本原形小说《动物凶猛》对比分析
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电影,是讲故事的另一种方式,而讲故事是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原始也是核心的内容。
姜文先生作为编剧和导演在1994年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发表于1992年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实事求是的说,姜文先生作为一个认真且负责的艺术工作者,基本上忠实再现了原著,他不仅忠实再现了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空间——北京,更具体的小环境——军队家属大院的特定风情,并且,姜导演还在旁白中大段援用了原著的文字,以及非常微小的语言细节,比如剧中人物所讲的“圈”——指泡妞。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姜导演也将原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完整的用电影的语言刻画了出来,而且基本按原著设计了相关的重要场景——比如米兰的卧室,和主要的故事情节,以及让人非常容易注意到的是,原著中一些意识流手法的片断——如关于“老莫餐厅争执”的模糊记忆、结尾的“泳池呓语”等也生动地并且是创造性地使用电影语言再现了。更为难得的是,姜导演并没有自作主张给人物穿上一些突兀的衣服或者讲些超出那个时代的话。
其中一个细节就是:在小说中当米兰第一次来找马小军,却和刘忆苦(小说中的高洋——明显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名字)聊开了之后,马小军心里不舒服。于是发生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你怎么不说话?你不说话我可走了。”
“……你是不是挺爱跟不认识的男的聊?”
“你说呢?”
“……”
“还挺爱吃醋的!行了,我是那样的人吗?”
整段对话是两个异性朋友之间的对话,坦白而且信息清晰,米兰不仅聪明,而且也很懂得沟通,女性细腻且善于抚慰别人的特征很明显。关于米兰的这种细节是《动物凶猛》绝没有的。
太真实了,我在北京呆过,我可以证明21世纪的京城里依旧充斥着这样的言语,这样的腔调。甚至外来北京的人们也易于被同化,不是说自己像被同化,这是不自觉的行为。就这四句话和两个省略号,意味深长,你是不是从这里面看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一个定格的画面?
马小军看到米兰和刘忆苦聊得起劲,突然变得好斗,开始揭别人的短,以及爬上烟囱,让我想到了动物们在春季里出现的行为——绝非讽刺,而且恰恰相反,我从中看到了一股雄性的壮美,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
第三个细节是,马小军冲入米兰家里,将米兰压倒在床上,却在米兰的主动反击中退却,含着泪大叫“有劲!”却夺门而出,将一个少年冲动却脆弱的心理表现得很到位,
其他的不同还有,马小军冒雨到米兰家楼下两个人的拥抱;摔倒在泥坑的大哭宣泄失去的痛苦,第二天的人人正常,这取代了小说结尾的我被众人排斥;形式相似的跳水,由小说中十米到七米到五米的一次次妥协,变成了对刘忆苦之前跳水的模仿,一个男性的成年象征;不再有“无声的饮泣”,变成了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水面漂浮不动的死亡表征——死亡,也是生命的开始。
不过必须提及的是,傻孩子“古轮姆”。这是小说不存在的人物。查了很久也查不到“古轮姆”和“欧巴”的意思,所以不能更深入的解释这个非常显眼的暗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成年的马小军们大叫“古轮姆”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傻×”时——古轮姆清醒了,我们却变得“傻×”了。我们的阳光,似乎不再灿烂了。
**电影公映版的改动
[而根据中国国情。在我们影院的公演版本中删除了两个段落,增加了一个段落:1, 影片删除了他们打斗后在浴室和于蓓蕾遭遇一场中,羊镐直了的一场,其实那是青春期的本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然,但是它注定为我们的检查制度所不容,我们在貌似纯净的故土上一次次被“阉割”,即便听了《国际歌》也是无动于衷的!
2, 孩子们在真实中生活,却在精神世界创造着一个超越自己年龄的虚幻的、神奇的天地,犹如姜文在公演版那个“梦幻”镜头,但是,这组镜头确实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在dvd中被全部删除了。
3,但在公演版中还是因为 “中国国情”删去了宁静一个半裸的镜头,其实这一幕表现了一种欲望的宣泄和马小军和青少年时代的割裂,而宁静高耸挺拔的乳房充满了健康的、单纯的美丽。这是一种不忍亵渎的纯洁。在我们跨入成人世界的一霎,当我们回望的一刻,是否也有过那青春的扣人心弦的瞬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那场戏,有人称之为就像母亲需要阵痛才能生下婴儿一样,孩子需要在另一种阵痛和挫折中长大,同样,马小军“我喜欢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长大…
[在这部影片中宁静的青春、健康丰满,王学圻严肃和正气的军人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串的冯小刚演的胡老师在如厕的形象堪称一绝,还有著名的反派老演员方化演了一个高级军队干部的形象,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银幕形象,在离开摄制组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鬼子王”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马斯卡尼间奏:选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扣人心弦和美妙动听的间奏曲,同样这首曲子也被不断引用,我们在《愤怒的公牛》、《教父3》等片中都可以听到。
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电影,是讲故事的另一种方式,而讲故事是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原始也是核心的内容。
姜文先生作为编剧和导演在1994年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发表于1992年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实事求是的说,姜文先生作为一个认真且负责的艺术工作者,基本上忠实再现了原著,他不仅忠实再现了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空间——北京,更具体的小环境——军队家属大院的特定风情,并且,姜导演还在旁白中大段援用了原著的文字,以及非常微小的语言细节,比如剧中人物所讲的“圈”——指泡妞。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姜导演也将原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完整的用电影的语言刻画了出来,而且基本按原著设计了相关的重要场景——比如米兰的卧室,和主要的故事情节,以及让人非常容易注意到的是,原著中一些意识流手法的片断——如关于“老莫餐厅争执”的模糊记忆、结尾的“泳池呓语”等也生动地并且是创造性地使用电影语言再现了。更为难得的是,姜导演并没有自作主张给人物穿上一些突兀的衣服或者讲些超出那个时代的话。
其中一个细节就是:在小说中当米兰第一次来找马小军,却和刘忆苦(小说中的高洋——明显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名字)聊开了之后,马小军心里不舒服。于是发生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你怎么不说话?你不说话我可走了。”
“……你是不是挺爱跟不认识的男的聊?”
“你说呢?”
“……”
“还挺爱吃醋的!行了,我是那样的人吗?”
整段对话是两个异性朋友之间的对话,坦白而且信息清晰,米兰不仅聪明,而且也很懂得沟通,女性细腻且善于抚慰别人的特征很明显。关于米兰的这种细节是《动物凶猛》绝没有的。
太真实了,我在北京呆过,我可以证明21世纪的京城里依旧充斥着这样的言语,这样的腔调。甚至外来北京的人们也易于被同化,不是说自己像被同化,这是不自觉的行为。就这四句话和两个省略号,意味深长,你是不是从这里面看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一个定格的画面?
马小军看到米兰和刘忆苦聊得起劲,突然变得好斗,开始揭别人的短,以及爬上烟囱,让我想到了动物们在春季里出现的行为——绝非讽刺,而且恰恰相反,我从中看到了一股雄性的壮美,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
第三个细节是,马小军冲入米兰家里,将米兰压倒在床上,却在米兰的主动反击中退却,含着泪大叫“有劲!”却夺门而出,将一个少年冲动却脆弱的心理表现得很到位,
其他的不同还有,马小军冒雨到米兰家楼下两个人的拥抱;摔倒在泥坑的大哭宣泄失去的痛苦,第二天的人人正常,这取代了小说结尾的我被众人排斥;形式相似的跳水,由小说中十米到七米到五米的一次次妥协,变成了对刘忆苦之前跳水的模仿,一个男性的成年象征;不再有“无声的饮泣”,变成了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水面漂浮不动的死亡表征——死亡,也是生命的开始。
不过必须提及的是,傻孩子“古轮姆”。这是小说不存在的人物。查了很久也查不到“古轮姆”和“欧巴”的意思,所以不能更深入的解释这个非常显眼的暗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成年的马小军们大叫“古轮姆”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傻×”时——古轮姆清醒了,我们却变得“傻×”了。我们的阳光,似乎不再灿烂了。
**电影公映版的改动
[而根据中国国情。在我们影院的公演版本中删除了两个段落,增加了一个段落:1, 影片删除了他们打斗后在浴室和于蓓蕾遭遇一场中,羊镐直了的一场,其实那是青春期的本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然,但是它注定为我们的检查制度所不容,我们在貌似纯净的故土上一次次被“阉割”,即便听了《国际歌》也是无动于衷的!
2, 孩子们在真实中生活,却在精神世界创造着一个超越自己年龄的虚幻的、神奇的天地,犹如姜文在公演版那个“梦幻”镜头,但是,这组镜头确实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在dvd中被全部删除了。
3,但在公演版中还是因为 “中国国情”删去了宁静一个半裸的镜头,其实这一幕表现了一种欲望的宣泄和马小军和青少年时代的割裂,而宁静高耸挺拔的乳房充满了健康的、单纯的美丽。这是一种不忍亵渎的纯洁。在我们跨入成人世界的一霎,当我们回望的一刻,是否也有过那青春的扣人心弦的瞬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那场戏,有人称之为就像母亲需要阵痛才能生下婴儿一样,孩子需要在另一种阵痛和挫折中长大,同样,马小军“我喜欢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长大…
[在这部影片中宁静的青春、健康丰满,王学圻严肃和正气的军人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串的冯小刚演的胡老师在如厕的形象堪称一绝,还有著名的反派老演员方化演了一个高级军队干部的形象,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银幕形象,在离开摄制组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鬼子王”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马斯卡尼间奏:选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扣人心弦和美妙动听的间奏曲,同样这首曲子也被不断引用,我们在《愤怒的公牛》、《教父3》等片中都可以听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