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西汉中期以后,陶俑开始出现新的面貌,一方面是雕塑手法更加大胆、自由,从此前对人物形象细致逼真的刻划中走出来,转向更注重整体、简练概括的塑造;另一方面,在表现的对象和题材上也比以前更加广阔多样,更注重对世俗生活和娱乐场面的表现。如1969年在济南北郊西汉墓出土的彩绘陶乐舞杂技俑,陶俑的制作均采用模制,先涂白粉为底,再以朱、黑、褐、绿等色彩绘。这是一个将表演者和观赏者设置在同一个场景中的陶塑群,整个陶塑群被安置在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长方形陶盘上:后侧为伴奏乐队,其中有吹笙女子两名,还有鼓瑟、击小鼓、敲钟、击磐的男子各一名;中间是正在表演舞蹈和杂技的男女演员——有两名载歌载舞的女子,还有四名作倒立状和翻跟斗状的青年男子;场景的两侧还有七名长衣广袖、拱手而立、凝神观看的观众,其中右侧三人,各戴冕冠,面前置两个大酒壶。在整个场景中,观众、乐队、表演者之间的空间关系设计得井然有序,人物主次分明,把一幅贵族宴乐图立体地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的创作者着力捕捉和描绘的是人物的动作和神情,人物造型稚拙可爱。而从题材上看,这件陶塑群以乐舞百戏代替了家奴劳作,揭示出这一时期贵族阶层家居享乐方式的变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