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菩提心?
4个回答
2011-08-20
展开全部
◎ 菩提心,自受用即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意即对人应大慈大悲,对自己则清净、平等、觉。
◎ 儒云:「诚意正心」,即大乘佛法的「发菩提心」。马鸣菩萨《起信论》云「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 菩提心之本体:
儒云诚意、《起信论》云直心、《观经》云至诚心。
* 菩提心之作用:
儒云正心。《起信论》、《观经》分自、他二种受用。
○ 自受用:俱云深心。对自应保持清净、平等、觉。
○ 他受用:《起信论》云大悲心,《观经》云回向发愿心。於他应存大慈大悲。
◎ 三心圆发,证圆初住,即发心住菩萨。凡夫待人接物虚情假意,於自不真诚、不清净,於他心无慈悲。虽口常念发菩提心,并无实质。
◎ 《无量寿经》中「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即为「发菩提心」,亦为「四弘誓愿」中之「众生无边誓愿度」。常存此念,即『度世之道』。『谛』是真实,说明心真正安住於四弘誓愿上,念念希望帮助众生。为帮助众生,先努力成就自己。
◎ 「诚意正心」如何修法?菩提心(即真诚)如何修法?北宋儒佛大家司马光先生云,自「不妄语」始。世云「进德修业」,如何增进道德学问?也应自不妄语始。言语不诚实,即心不正,於世出世法必有障碍,如何能真实成就!
【节录自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
◎ 「发菩提心」。菩提,梵语,旧译为道,新译为觉。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
◎ 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
* 缘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
* 缘理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中道实相,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
◎ 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
◎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
◎ 《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
◎ 《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又经中三辈往生,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道绰大师於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
* 第一,显菩提心之功用。
○ 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
○ 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 菩提心实为往生净土之源。「源」者,本也。故知,若不发此心,纵然勤修,亦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不能往生也。
○ 「发心作佛」即发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盖能发如是心者,本来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来是佛之心。
○ 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
○ 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实相与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此即禅宗六祖於闻「无住生心」,豁然大悟时,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也。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也。
○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惠能大师当时尚未剃度,只是庙中一苦工。一发此心,顿登祖位。
○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备修万行,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报身圆明具德,通达无碍。故曰「圆通无碍」,名为报身菩提。
○ 从报身流现化身。随机化现,妙用无穷。故曰「益物圆通」,名为化身菩提。
*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
○ 一者,须识有无,与了达从本以来,自性清净。……「无」者,无明本无,枝叶何有,达妄本空,真性自显。此即知无。……知有者,即是知有此佛性。
○ 二者,「缘修万行」相当於该论之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
○ 三者,「大慈悲为本」,相当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发如是之心,即是发大菩提心也。
○ 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
○ 本经《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明能信净土,实是一切世间难中之难。於此难信能信,斯即大智。顺此信心,发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即是发菩提心也。
○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安乐集》
◎ 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 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得毕竟常乐者。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 儒云:「诚意正心」,即大乘佛法的「发菩提心」。马鸣菩萨《起信论》云「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 菩提心之本体:
儒云诚意、《起信论》云直心、《观经》云至诚心。
* 菩提心之作用:
儒云正心。《起信论》、《观经》分自、他二种受用。
○ 自受用:俱云深心。对自应保持清净、平等、觉。
○ 他受用:《起信论》云大悲心,《观经》云回向发愿心。於他应存大慈大悲。
◎ 三心圆发,证圆初住,即发心住菩萨。凡夫待人接物虚情假意,於自不真诚、不清净,於他心无慈悲。虽口常念发菩提心,并无实质。
◎ 《无量寿经》中「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即为「发菩提心」,亦为「四弘誓愿」中之「众生无边誓愿度」。常存此念,即『度世之道』。『谛』是真实,说明心真正安住於四弘誓愿上,念念希望帮助众生。为帮助众生,先努力成就自己。
◎ 「诚意正心」如何修法?菩提心(即真诚)如何修法?北宋儒佛大家司马光先生云,自「不妄语」始。世云「进德修业」,如何增进道德学问?也应自不妄语始。言语不诚实,即心不正,於世出世法必有障碍,如何能真实成就!
【节录自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
◎ 「发菩提心」。菩提,梵语,旧译为道,新译为觉。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
◎ 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
* 缘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
* 缘理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中道实相,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
◎ 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
◎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
◎ 《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
◎ 《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又经中三辈往生,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道绰大师於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
* 第一,显菩提心之功用。
○ 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
○ 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 菩提心实为往生净土之源。「源」者,本也。故知,若不发此心,纵然勤修,亦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不能往生也。
○ 「发心作佛」即发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盖能发如是心者,本来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来是佛之心。
○ 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
○ 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实相与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此即禅宗六祖於闻「无住生心」,豁然大悟时,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也。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也。
○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惠能大师当时尚未剃度,只是庙中一苦工。一发此心,顿登祖位。
○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备修万行,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报身圆明具德,通达无碍。故曰「圆通无碍」,名为报身菩提。
○ 从报身流现化身。随机化现,妙用无穷。故曰「益物圆通」,名为化身菩提。
*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
○ 一者,须识有无,与了达从本以来,自性清净。……「无」者,无明本无,枝叶何有,达妄本空,真性自显。此即知无。……知有者,即是知有此佛性。
○ 二者,「缘修万行」相当於该论之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
○ 三者,「大慈悲为本」,相当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发如是之心,即是发大菩提心也。
○ 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
○ 本经《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明能信净土,实是一切世间难中之难。於此难信能信,斯即大智。顺此信心,发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即是发菩提心也。
○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安乐集》
◎ 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 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得毕竟常乐者。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展开全部
菩提心有2种入手的方法:
1.以慈悲为重点的,将来成为:悲增菩萨。
2.以智慧为重点的,将来成为:智增菩萨。
菩提心,也就是追求:慈悲与智慧的心。
佛教的原则是: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慈悲)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智慧)
这个大原则,也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内容。
1.以慈悲为重点的,将来成为:悲增菩萨。
2.以智慧为重点的,将来成为:智增菩萨。
菩提心,也就是追求:慈悲与智慧的心。
佛教的原则是: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慈悲)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智慧)
这个大原则,也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内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简单说:大愿力,大慈悲,大智慧三者的结合.
大的意思不是大小的大,而是无分别的意思,就是说,当我要发愿渡众生的时候,没有范围的限制.
愿力就是愿望: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慈就是与乐,悲就是拔苦.
智慧就是觉悟,简单说就是内心彻底平静的状态.
大的意思不是大小的大,而是无分别的意思,就是说,当我要发愿渡众生的时候,没有范围的限制.
愿力就是愿望: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慈就是与乐,悲就是拔苦.
智慧就是觉悟,简单说就是内心彻底平静的状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