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有一疑惑难解,求佛教高人解释,不明白的人不要乱答。
我一直没解开这一说法,望请有缘人能开示,希望直面问题,直指要点,回答明确。不明白的人不要乱答。此说法是:佛教宣称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而其解脱之法乃是一切唯心造,生死不过一...
我一直没解开这一说法,望请有缘人能开示,希望直面问题,直指要点,回答明确。不明白的人不要乱答。
此说法是:佛教宣称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而其解脱之法乃是一切唯心造,生死不过一念间,就是在心理精神上看破看开就能解脱离苦,这是纯唯心的心理作用说。但这脱离了生活现实,只在自己的内心感官上加以蒙蔽,比如你被针扎了(这是苦),你在心理的作用下安慰自己不痛(无欲看开),但是实际上针就是刺到你了,这个苦其实没有被消除,只是你在自欺欺人地说这不痛不苦了,其本质上根本没解决实际问题,你只是在自欺。 展开
此说法是:佛教宣称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而其解脱之法乃是一切唯心造,生死不过一念间,就是在心理精神上看破看开就能解脱离苦,这是纯唯心的心理作用说。但这脱离了生活现实,只在自己的内心感官上加以蒙蔽,比如你被针扎了(这是苦),你在心理的作用下安慰自己不痛(无欲看开),但是实际上针就是刺到你了,这个苦其实没有被消除,只是你在自欺欺人地说这不痛不苦了,其本质上根本没解决实际问题,你只是在自欺。 展开
9个回答
展开全部
楼主你还没有 明白 苦 的真谛。
被针扎了(这是苦)?只是肉体的小痛。
世人有 断臂求法、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就是因为 看得开,看得破,不执著。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红尘无可留恋,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人。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本性。
佛教将人生之苦分为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
其中前四种是自然的痛苦,难以避免。 后三种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不合理的生活现实,
而苦的总的原因和概括则是求不得, 欲求长生不老不得, 欲求身体健康不得, 欲求不遇怨敌不得, 欲求爱侣不分不得, 这些都是痛苦,有求不得,有愿不遂,当然使人痛苦。 而求不得的原因又在于五取蕴。
即指色、受、想、行、识, 其中色为物质性的存在,受为感受,想为思想,行为意志,识为意识,为前三种的统称,后四种属于精神性的东西。五蕴聚集构成人身,因此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自身。五蕴与贪取联结在一起,所以叫做五取蕴,五蕴与取的联结产生种种贪欲,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
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字不过十三,然脱此诸苦需多少年?芸芸众生不乏豪杰,却更恩怨纠缠,几乎无一人尽脱诸苦,可谓深得七苦之真谛。可见解脱七苦之难。
五台山南山寺有一联,其辞曰:我未生时谁是我,我生之后我是谁。佛且如是,白羽何能?不敢言生。人生苦短,然所去尚不过十之三四,未得有言老之实;尝记老莱子之戏彩娱亲,高堂安健,焉敢有言老之心,是故不言老。然则其奈病何?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幸得二十余载远杏林。虽欲言病而不能,计从安出?奈何!奈何!论语先进有言,未知生焉知死。圣人尚如此,况白羽呼?罢罢罢,死之为物,亦道不得。怨憎会,人世之憾事也。众唯忘之不及,更无诉怨憎之于笔端。君子坦荡荡,羽亦坦荡荡,并无怨憎博君一呬。爱别离自是寻常事,然执手相看泪眼之故事,实不足为外人道也。非理勿听,羽不敢误人。求不得或可做君子论道之资也。诗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非独美色求不得使然。予夺之大柄,差鬼之孔方,求不得则苦人尤甚。羽俗人,胸中无大志,无点墨,无成竹,无丘壑,更无昭昭之野心,平生求不得之撼大抵心仪之书失之交臂,盖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求不得,唯知足者常乐。
[一、生苦]
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五者,种类。谓人品有贵富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生苦。
[二、老苦]
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名老苦。
[三、病苦]
病苦有二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
[四、死苦]
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
[五、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名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八、五阴盛苦]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盛苦。
被针扎了(这是苦)?只是肉体的小痛。
世人有 断臂求法、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就是因为 看得开,看得破,不执著。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红尘无可留恋,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人。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本性。
佛教将人生之苦分为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
其中前四种是自然的痛苦,难以避免。 后三种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不合理的生活现实,
而苦的总的原因和概括则是求不得, 欲求长生不老不得, 欲求身体健康不得, 欲求不遇怨敌不得, 欲求爱侣不分不得, 这些都是痛苦,有求不得,有愿不遂,当然使人痛苦。 而求不得的原因又在于五取蕴。
即指色、受、想、行、识, 其中色为物质性的存在,受为感受,想为思想,行为意志,识为意识,为前三种的统称,后四种属于精神性的东西。五蕴聚集构成人身,因此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自身。五蕴与贪取联结在一起,所以叫做五取蕴,五蕴与取的联结产生种种贪欲,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
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字不过十三,然脱此诸苦需多少年?芸芸众生不乏豪杰,却更恩怨纠缠,几乎无一人尽脱诸苦,可谓深得七苦之真谛。可见解脱七苦之难。
五台山南山寺有一联,其辞曰:我未生时谁是我,我生之后我是谁。佛且如是,白羽何能?不敢言生。人生苦短,然所去尚不过十之三四,未得有言老之实;尝记老莱子之戏彩娱亲,高堂安健,焉敢有言老之心,是故不言老。然则其奈病何?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幸得二十余载远杏林。虽欲言病而不能,计从安出?奈何!奈何!论语先进有言,未知生焉知死。圣人尚如此,况白羽呼?罢罢罢,死之为物,亦道不得。怨憎会,人世之憾事也。众唯忘之不及,更无诉怨憎之于笔端。君子坦荡荡,羽亦坦荡荡,并无怨憎博君一呬。爱别离自是寻常事,然执手相看泪眼之故事,实不足为外人道也。非理勿听,羽不敢误人。求不得或可做君子论道之资也。诗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非独美色求不得使然。予夺之大柄,差鬼之孔方,求不得则苦人尤甚。羽俗人,胸中无大志,无点墨,无成竹,无丘壑,更无昭昭之野心,平生求不得之撼大抵心仪之书失之交臂,盖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求不得,唯知足者常乐。
[一、生苦]
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五者,种类。谓人品有贵富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生苦。
[二、老苦]
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名老苦。
[三、病苦]
病苦有二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
[四、死苦]
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
[五、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名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八、五阴盛苦]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盛苦。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你说这么一大堆,仍是没有明确该如何脱离生老病死之苦?
追答
看得开,看得破,不执著。关键是心态。
如果有人明确该如何脱离生老病死之苦,他就成佛了。
展开全部
此说法是:佛教宣称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而其解脱之法乃是一切唯心造,生死不过一念间,就是在心理精神上看破看开就能解脱离苦,这是纯唯心的心理作用说。
你的这个说法后半句就不是所谓佛教宣称的。这个说法完全是精神胜利法嘛。佛教不是让你在心理上看开就可以了,前面的唯心造是指谓一切的物境,均由吾人的心念所感得,作恶行善,皆由心为主宰,善恶的报应,也就是由于心的主宰造业,所感得的业果。这里指的是什么因感得什么果。并且解脱之道也不像你说的,生老病死是苦,轮回六道是苦,只要造业就要在六道中生死流转。所以要解脱生死怎么办?小乘的说法,不造业嘛(不造业就不受果报喽),恒处定中,不对外物起心动念不攀缘外物所谓心外无物啊。大乘让你破除迷惑,见性成佛,众生的自性就是佛性,因为贪嗔痴三毒,因为妄想执着迷惑不能认识自身的佛性,一旦破破除迷惑见性成佛,就跳出轮回不生不灭,不用轮回当然没有生老病死啦。
你的这个说法后半句就不是所谓佛教宣称的。这个说法完全是精神胜利法嘛。佛教不是让你在心理上看开就可以了,前面的唯心造是指谓一切的物境,均由吾人的心念所感得,作恶行善,皆由心为主宰,善恶的报应,也就是由于心的主宰造业,所感得的业果。这里指的是什么因感得什么果。并且解脱之道也不像你说的,生老病死是苦,轮回六道是苦,只要造业就要在六道中生死流转。所以要解脱生死怎么办?小乘的说法,不造业嘛(不造业就不受果报喽),恒处定中,不对外物起心动念不攀缘外物所谓心外无物啊。大乘让你破除迷惑,见性成佛,众生的自性就是佛性,因为贪嗔痴三毒,因为妄想执着迷惑不能认识自身的佛性,一旦破破除迷惑见性成佛,就跳出轮回不生不灭,不用轮回当然没有生老病死啦。
追问
道士也是看破世俗,清心寡欲,不贪不嗔不痴,那不就是见性成佛了,但道士不说自己成佛,那些道士也仍然生老病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里,您误解了“一切唯心造”中的“心”,这个心不是指我们的意识或是心理,而是指阿赖耶识。
只不过现在很多人随顺世间,讲到这个一切唯心造,就说是心理调节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是一种理解,不是说不好,但不是经典的本意。
这个要真正解释起来,很不容易。不过按照您举得那个例子,其实可以这么看,一般人被针刺到,会产生痛感和烦恼,但是解脱的人被针刺到,只有痛感,但是不起烦恼。如果被针刺到而没有感觉,那就是木头了,O(∩_∩)O~
我们学佛,不能自欺、欺人、自欺欺人,O(∩_∩)O~
只不过现在很多人随顺世间,讲到这个一切唯心造,就说是心理调节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是一种理解,不是说不好,但不是经典的本意。
这个要真正解释起来,很不容易。不过按照您举得那个例子,其实可以这么看,一般人被针刺到,会产生痛感和烦恼,但是解脱的人被针刺到,只有痛感,但是不起烦恼。如果被针刺到而没有感觉,那就是木头了,O(∩_∩)O~
我们学佛,不能自欺、欺人、自欺欺人,O(∩_∩)O~
追问
那那些烧香拜佛的呢?是不是都是错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解脱生老病死之苦"是要“归元”。请问大哥你懂“归元”是怎么回事吗?
举个例子:你只要闭上眼睛想自己站在悬崖边上就会觉得两腿发麻。这发麻不是你自己给你自己的吗?悬崖来勒吗?
你知道人死了还有未来吗?没有身体的时候,针还能刺到你吗?
我再问:大哥你捏一个眼睛看月亮,就会看见两个。那么那个是假的呢?你捏出来的那个月亮就像是你自己的肉身。虽然不是假的,也不能说他就是真的。
你能想清楚这个捏出来的月亮是什么,你就明白了你现在问的问题。
举个例子:你只要闭上眼睛想自己站在悬崖边上就会觉得两腿发麻。这发麻不是你自己给你自己的吗?悬崖来勒吗?
你知道人死了还有未来吗?没有身体的时候,针还能刺到你吗?
我再问:大哥你捏一个眼睛看月亮,就会看见两个。那么那个是假的呢?你捏出来的那个月亮就像是你自己的肉身。虽然不是假的,也不能说他就是真的。
你能想清楚这个捏出来的月亮是什么,你就明白了你现在问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教的经典太多太多。 同样一部经典 十个人 可能就是十种版本
佛教 的伟大之处就在与 他不是那么死板的。 人层次不同 看出来的问题也不同
也叫慧根 悟性; 生老病死之苦 痛一样要受 只不过 痛苦两字 不是一种意思。
痛和苦是并列的 上面的朋友说的挺好 解脱的人 痛了 但他没有苦
比方说 明天末日了 人人的想法不一样 。 有的畏惧 有的轻松 有的释然
佛教 的伟大之处就在与 他不是那么死板的。 人层次不同 看出来的问题也不同
也叫慧根 悟性; 生老病死之苦 痛一样要受 只不过 痛苦两字 不是一种意思。
痛和苦是并列的 上面的朋友说的挺好 解脱的人 痛了 但他没有苦
比方说 明天末日了 人人的想法不一样 。 有的畏惧 有的轻松 有的释然
追问
释然的那个虽是释然没有忧愁,但末日仍是降临他的头上灭了他。他只不过面对苦难从容不惧,但他没有解脱出来免受灾难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