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
(一)对联的部分术语
对联的术语很多,以后会逐渐涉及,为了便于说明,这里先只介绍几个基本的。
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又称出句、上比、上支等。一般应以仄声字结尾。
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称对句、下比、下支等。一般应以平声字结尾。
3、全联:包括上、下联。
4、半联:半副对联,只有上或下联。
5、副:对联以副为计数单位。
6、言:就是字。八言联就是指半联包含八个字的一副对联。
7、联尾: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联尾应是仄声字,下联联尾应是平声字。
(二)对联的定义与发展
对联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或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近或相同、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
对联是对偶发展来的。对偶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运用对偶最盛的是六朝的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的特点,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
(一)字句相等
对联的上下联字句数要相等。
1,单句短联
如:
天对地
林海对雪原
辞旧岁对迎新春
爆竹辞旧对桃符迎新
地暖花长发对天晴鸟争鸣
静坐当思己过对闲谈莫论人非
绿岭层层千山秀对红花朵朵万里春
2,双句对
如:
日焕中天,燕舞莺歌新岁月
春回大地,桃红柳绿好风光
3,多句对:半副三句以上的就是多句对。
如: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岁月辞去
春联副副,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注:有一种极个别的情况,就是有意追求“字数不等”来造成一种弦外有音的效果。如民国时期,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作了一副“挽联”: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千古
在这里千古对万岁,但袁世凯只有三个字,不能和中国人民相对。其实是暗指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的对联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同其他艺术形式向比较(特别是诗、词、赋),对联的主要特点有四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上下联内容相关.一般来说,上下联应围绕一个相关的主题并行叙
述或正反表达,或构成延续\因果关系.
3).上下联强弱相当.对联的强弱大致有三种关系:一上弱下强,注意
反差不宜过大;二上下同等,这是最佳的;三上强下弱.这是必须克
服的缺点.
4)上下联文字相别.即上下联不宜有重复字,特别是处于同一位置的
字.有两种情况除外:一是个别衬字性质的虚词,允许重复,但必须
放在同一位置上;二是上下联异位重字,必须交错相对,如回文联
(一)对联的部分术语
对联的术语很多,以后会逐渐涉及,为了便于说明,这里先只介绍几个基本的。
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又称出句、上比、上支等。一般应以仄声字结尾。
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称对句、下比、下支等。一般应以平声字结尾。
3、全联:包括上、下联。
4、半联:半副对联,只有上或下联。
5、副:对联以副为计数单位。
6、言:就是字。八言联就是指半联包含八个字的一副对联。
7、联尾: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联尾应是仄声字,下联联尾应是平声字。
(二)对联的定义与发展
对联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或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近或相同、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
对联是对偶发展来的。对偶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运用对偶最盛的是六朝的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的特点,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
(一)字句相等
对联的上下联字句数要相等。
1,单句短联
如:
天对地
林海对雪原
辞旧岁对迎新春
爆竹辞旧对桃符迎新
地暖花长发对天晴鸟争鸣
静坐当思己过对闲谈莫论人非
绿岭层层千山秀对红花朵朵万里春
2,双句对
如:
日焕中天,燕舞莺歌新岁月
春回大地,桃红柳绿好风光
3,多句对:半副三句以上的就是多句对。
如: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岁月辞去
春联副副,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注:有一种极个别的情况,就是有意追求“字数不等”来造成一种弦外有音的效果。如民国时期,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作了一副“挽联”: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千古
在这里千古对万岁,但袁世凯只有三个字,不能和中国人民相对。其实是暗指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的对联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同其他艺术形式向比较(特别是诗、词、赋),对联的主要特点有四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上下联内容相关.一般来说,上下联应围绕一个相关的主题并行叙
述或正反表达,或构成延续\因果关系.
3).上下联强弱相当.对联的强弱大致有三种关系:一上弱下强,注意
反差不宜过大;二上下同等,这是最佳的;三上强下弱.这是必须克
服的缺点.
4)上下联文字相别.即上下联不宜有重复字,特别是处于同一位置的
字.有两种情况除外:一是个别衬字性质的虚词,允许重复,但必须
放在同一位置上;二是上下联异位重字,必须交错相对,如回文联
展开全部
给你一段一个群里老师的讲课吧
主讲:东方
内容:对联音律
时间:2010.8.8
楹联,本意是指厅堂抱柱上的对联,现一般将各种对联统称为楹联。它是从古体格律诗中游离出来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其特点是,不论句式长短,都遵循着一定的格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逢联必有律”。
对联对联,其主要格律,简略点讲就是严格要求一个“对”字——即对仗。
对仗,从广义来说,除了字词性质、意义和词组结构的相对,还有音调即“平仄”的对应。狭义的对仗,专指前者。后者则专门叫做“平仄”格律。
我们好多朋友只注重字词的对仗,却不关心音调的对仗。
当然,字词句的对仗,在下认为是首要的。
字词的对仗,简略的说,一是词性上要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虚词量词等都是如此;
二是在词组结构上对仗,主谓、并列、偏正、动宾、动补、定中等结构的词组,上下联要对应一致;
三是在词意上要有鲜明的对比,如使用相同意思的词组去同句并连或上下相对,就犯了同义词“连用”与“合掌”的忌讳。
关于平仄对仗的基本规律,首先,上联的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的尾字必须是平声;
上下联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也都必须是按照严格格律要求而不可更动的,也就是常说的术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按句式划分,有平起式或者仄起式两种,都是以上联的第二个字为标准的。按联句的长短,分别叙述其格律主要为:
三字联,有两式:
一、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 如:龙须菜==虎耳瓜
二、仄起式
平仄仄==仄仄平 如:陈后主==汉中宗
四字联,只有平起这一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如:祥开寿域==瑞启春台
五字联,有仄起平起两种
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二、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吹箫堪引凤==对句喜交朋
对联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
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
对联六禁忌
【忌同声落脚】
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 以上同声落脚。
【忌同声收尾】
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严格而言,还要除句脚外)。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
【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1、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2、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主讲:东方
内容:对联音律
时间:2010.8.8
楹联,本意是指厅堂抱柱上的对联,现一般将各种对联统称为楹联。它是从古体格律诗中游离出来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其特点是,不论句式长短,都遵循着一定的格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逢联必有律”。
对联对联,其主要格律,简略点讲就是严格要求一个“对”字——即对仗。
对仗,从广义来说,除了字词性质、意义和词组结构的相对,还有音调即“平仄”的对应。狭义的对仗,专指前者。后者则专门叫做“平仄”格律。
我们好多朋友只注重字词的对仗,却不关心音调的对仗。
当然,字词句的对仗,在下认为是首要的。
字词的对仗,简略的说,一是词性上要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虚词量词等都是如此;
二是在词组结构上对仗,主谓、并列、偏正、动宾、动补、定中等结构的词组,上下联要对应一致;
三是在词意上要有鲜明的对比,如使用相同意思的词组去同句并连或上下相对,就犯了同义词“连用”与“合掌”的忌讳。
关于平仄对仗的基本规律,首先,上联的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的尾字必须是平声;
上下联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也都必须是按照严格格律要求而不可更动的,也就是常说的术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按句式划分,有平起式或者仄起式两种,都是以上联的第二个字为标准的。按联句的长短,分别叙述其格律主要为:
三字联,有两式:
一、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 如:龙须菜==虎耳瓜
二、仄起式
平仄仄==仄仄平 如:陈后主==汉中宗
四字联,只有平起这一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如:祥开寿域==瑞启春台
五字联,有仄起平起两种
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二、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吹箫堪引凤==对句喜交朋
对联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
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
对联六禁忌
【忌同声落脚】
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 以上同声落脚。
【忌同声收尾】
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严格而言,还要除句脚外)。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
【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1、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2、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
但步入现代社会后,从文学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再去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烦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的改革和创新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所以,只要掌握现代对联的几大基本特点:对字工整(数字相同且不会出现上下重复字)、对词对仗(即字意相对或相近)、压仄(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同)、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但步入现代社会后,从文学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再去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烦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的改革和创新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所以,只要掌握现代对联的几大基本特点:对字工整(数字相同且不会出现上下重复字)、对词对仗(即字意相对或相近)、压仄(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同)、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