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修订的《语文课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下面是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有了米才能煮出饭来。
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在课堂上积累,学习生字和课文就是积累的一种方式,生字的听、读、写和对优美篇章和诗句名言的背诵,是小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已达到熟能生巧,准确的运用。
其二是通过课外阅读进行积累,通过预读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广泛的接触不同领域的词汇,只有大量的积累,才可厚积薄发。
其三是对生活感受的积累,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弟,家长都很忙,没时间带孩子外出,或及时给予生活感受的指引,学生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所以他们的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年龄小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就影响到他们理解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情感的形成。基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和安全考虑,让学生外出多见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网络和影视作品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阅历,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但是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指导学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归类存档。还要通过展示平台来激发积累的兴趣,例如定时举办成语大赛,故事大赛等来促进积累的积极性,并初步通过展示来进行语言的运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
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阅读感受等,都可以成为语言运用的训练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如于永正先生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他词语都教了,惟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呀!”课文学完了,于永正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
不到5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晴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于先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本设计了语言运用的训练,
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给与生活贴近的的语言环境,,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要求写仔细观察的作文,于是与学生找来花盆、泥土,一起栽种花生,时时关注花生的生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叫学生买来金鱼放在教室里饲养等,并指导他们观察自己家里或邻居家里养的动物或花草,做到言而有物。
利用平时和学生的聊天或讲课,特意把新学到得词语运用到话语中,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譬如学习过《风筝》一课后,把“垂头丧气”这个词语利用上,如对心情不好或状态不佳的同学调侃说:“你为什么这样垂头丧气呢,难道你的风筝也飞走了?”无论是这个同学还是其他同学都会精神一振,觉得老师把刚学的词语和课文用在自己同学身上很新奇,还有不少同学也立刻能依样画葫芦,活学活用的效果就达到了。我还经常在不同的讲话场合,利用上很多好的词语和修辞,比如表扬他们的午唱很出色时说:“你们的歌声嘹亮,它们掀翻了屋顶,冲出教室,飞过对面的市场,我真为你们感到自豪。”,学生在做操时,写作业时等的场合都可以用优美的词句来表扬甚至是批评提醒。创设这样的语言环境,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熏陶,继而自觉的运用。
四、重视口语交际课
利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在交谈中,教师和孩子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小学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他们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在组织孩子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应注意给每个孩子"说"的机会。学生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五、在作文教学中学以致用
在写作文的时候,一些巧妙的语言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为了使学生能把课内外积累的词语运用起来。在作文的批改中有这样的一条,凡能用上本册书中新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每个加5分,因此很多同学的作文都是A+++的。学生也在用得不亦乐乎的过程中,学会了语言的运用。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的灌输中就会,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的学会,因此老师要多想办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兴趣真正的掌握这一门祖国的语言。
一、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有了米才能煮出饭来。
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在课堂上积累,学习生字和课文就是积累的一种方式,生字的听、读、写和对优美篇章和诗句名言的背诵,是小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已达到熟能生巧,准确的运用。
其二是通过课外阅读进行积累,通过预读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广泛的接触不同领域的词汇,只有大量的积累,才可厚积薄发。
其三是对生活感受的积累,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弟,家长都很忙,没时间带孩子外出,或及时给予生活感受的指引,学生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所以他们的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年龄小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就影响到他们理解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情感的形成。基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和安全考虑,让学生外出多见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网络和影视作品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阅历,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但是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指导学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归类存档。还要通过展示平台来激发积累的兴趣,例如定时举办成语大赛,故事大赛等来促进积累的积极性,并初步通过展示来进行语言的运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
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阅读感受等,都可以成为语言运用的训练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如于永正先生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他词语都教了,惟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呀!”课文学完了,于永正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
不到5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晴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于先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本设计了语言运用的训练,
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给与生活贴近的的语言环境,,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要求写仔细观察的作文,于是与学生找来花盆、泥土,一起栽种花生,时时关注花生的生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叫学生买来金鱼放在教室里饲养等,并指导他们观察自己家里或邻居家里养的动物或花草,做到言而有物。
利用平时和学生的聊天或讲课,特意把新学到得词语运用到话语中,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譬如学习过《风筝》一课后,把“垂头丧气”这个词语利用上,如对心情不好或状态不佳的同学调侃说:“你为什么这样垂头丧气呢,难道你的风筝也飞走了?”无论是这个同学还是其他同学都会精神一振,觉得老师把刚学的词语和课文用在自己同学身上很新奇,还有不少同学也立刻能依样画葫芦,活学活用的效果就达到了。我还经常在不同的讲话场合,利用上很多好的词语和修辞,比如表扬他们的午唱很出色时说:“你们的歌声嘹亮,它们掀翻了屋顶,冲出教室,飞过对面的市场,我真为你们感到自豪。”,学生在做操时,写作业时等的场合都可以用优美的词句来表扬甚至是批评提醒。创设这样的语言环境,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熏陶,继而自觉的运用。
四、重视口语交际课
利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在交谈中,教师和孩子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小学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他们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在组织孩子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应注意给每个孩子"说"的机会。学生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五、在作文教学中学以致用
在写作文的时候,一些巧妙的语言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为了使学生能把课内外积累的词语运用起来。在作文的批改中有这样的一条,凡能用上本册书中新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每个加5分,因此很多同学的作文都是A+++的。学生也在用得不亦乐乎的过程中,学会了语言的运用。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的灌输中就会,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的学会,因此老师要多想办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兴趣真正的掌握这一门祖国的语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