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2018-07-25
一、使教学内容接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可以及时灵活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
二、巧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探究的催化剂。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实际上,在探究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标准的需要。
三、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扩充学生知识容量
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因此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所谓学习成果的迁移就是利用所学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储存地理信息和应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样,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进行地理考查。在这些地理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相信,只要大胆尝试、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来。初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初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