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八贤王这个人吗
小时候看过一部片子,名叫《少年包青天》,除了几位主角给人印象深刻之外,陈道明老师饰演的八贤王同样令人记忆犹新。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八贤王这个人呢?如果有,那么他为何没能当上皇帝呢?
八贤王其实最初是因为杨家将的小说演义才被大家所熟知的。
有人认为他是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也有人认为是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到底是谁,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基本上倾向于是赵匡胤的儿子。
既然是赵匡胤的儿子,那为何没能成为其皇位的继承人呢?
这就不得不提历史上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那就是“烛光斧影”,也就是赵匡胤的非正常死亡和其弟赵光义的继位事件。
所以说不管八贤王是赵德芳也好,赵德昭也罢,反正都是不可能正常继位了。
而且不管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均被太宗皇帝深深忌惮。比如赵德昭,虽说被封为了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可太宗皇帝始终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心存戒备。
赵德昭自己也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皇帝手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最后他选择了自刎而亡。
百姓对这位失去皇位且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于是就将其化身为了公正无私、一衷二孝、上能打昏君、下能打谗臣的八贤王了,从而帮助杨家将一起对付那些危害朝廷的奸臣。
可问题是赵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又怎会平白无故跟八贤王沾边呢?
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八贤王”其实是宋太宗的第八子,时人称为“八大王”的恭肃王赵元俨。
总而言之一句话,八贤王在历史上的原型没个定数,找不到一位完全符合的历史人物。但同时他又结合了很多人身上的特点,所以说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型的一位人物形象。
他是迎合了民间惩处权奸的心理安慰的存在。
看以北宋为背景的影视剧时总能看到正义的化身八贤王的出现,每次忠臣遇到危险的时候他都能挺身而出,严惩奸臣。他的地位特殊,面见皇帝或接受圣旨的时候不叩头,手里有御赐的瓦面金锏,能够上打昏君不正,下打奸臣不忠,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这样的形象一出场就深得人心,因为不论在什么时候,站在人民的立场考虑问题才能真正满足大家的需要。
一般来说,认为八贤王的原型就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儿子,人赵德昭与赵德芳。不过这两个人都在二十多岁就去世了,权力不大,也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多少痕迹,所以史学家推测这两个人都不可能就是八贤王本人。
后来有人考证八贤王可能是宋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他排行第八,非常有贤明,是妇幼皆知的好人,称他为“八大王”。同时他还好文词,能书画,为人正直刚毅,在朝廷有很高的地位。去世时60岁,这一点也和民间所描述的八贤王赵德芳很相似。
不过他是疑似篡位的赵光义之子,所以不可能用他的名字来安在八贤王身上,因此就只能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用了赵德芳的名字。不过影视作品经常会有夸张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出现,赵元俨仅仅是个贤王,斌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现在看到的八王爷赵德芳的形象是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工作者不断艺术加工之后而形成的。
“八贤王”
有关杨家将的故事或戏剧中,总有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这位八贤王也不会是凭空塑造的,但他是哪一个历史人物的化身呢?
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晤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俨。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这几年,清朝戏充塞电视荧屏的时候,我认识的一个老太太断言,宋朝等其他的朝代也快上电视了。果然,不久之后电视上就呈现出大宋的天下,《少年包青天》《凌云壮志包青天》《大宋提刑官》《李后主与赵匡胤》等剧带着热乎气儿播出了。其中两个不同版本的《包青天》还引起了一番争议,值得关注的是大家不去比较主角的高下,全都争着说演八贤王的两个演员如何如何。八贤王这个人很有意思,在京剧中他也是很受大家喜欢,在他的身上带有一些喜剧色彩,虽贵为亲王却很对劳苦大众的心思。京剧剧目中北宋的戏比南宋的戏多,在北宋戏中八贤王露脸的机会又多于其他人,在“包公戏”“寇准戏”和“杨家戏”中,八贤王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样离不开,《杨门女将》《杨家将》《清官册》《狸猫换太子》中,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包公、寇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国家忠良一臂之力,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此的声名远播,这个八贤王在历史上可有其人?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病亡,才23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没有发生什么关系。也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可是后来他的叔叔(就是宋太宗)继了位,赵德昭被迫自尽。还有人认为,八贤王是太宗的第八个儿子元伊。此人作风严厉,当时人送外号“八大王”。可这个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全不搭界。 可见,“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戏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京剧对八贤王的来历自有一番解释,程派名剧《贺后骂殿》便为此证。故事里的事如此这般: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弟即兄之位。匡胤皇后贺氏,让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大怒,要斩杀侄子,德昭气愤,撞死金殿。贺后带着次子德芳上殿责问。光义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
在赵光义赐封赵德芳时有几句唱,很好的解释了八贤王的权力范围: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官员哪一个不尊,你是个八贤王,代管朕躬。
不知道宋太宗这么做是出于内疚还是权力平衡。不管怎样,如此安排,我们得到了一个出彩的八贤王。民间也有一句很骄傲的歇后语,八贤王进宫——好难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