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具原典性?
周易讲的是变化,具体的核心是三“易”:不易、变易、简易;道德经讲的是虚无,核心是自然而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体现是返回事物的本性,发挥其本能。周易和道德经的本质其实是殊途同归,提示宇宙的自然规律及其运用。例如周易中“天行健,以自强不息”,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应的都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驱动力在自己。
众生有难会求观世音,有人就问观世音“您有难时求谁”,观世音说“求自己”,同理。周易与道德经从文字上来说道德经相对容易理解些,所以老子说“吾之道甚易知,甚易行”,相对简明易懂些;从理解的角度来说,喜欢那本书就从哪本书下手,这样也未尝不可。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从创作年代来看,《周易》显然早于《道德经》,《道德经》也受到《周易》的一些影响。但由于古代书籍的成书时间较为漫长,即有后人不断添补、完善和解释,所以从完成时间来看,《周易》又有可能晚于《道德经》,《周易》中传的部分也受到《道德经》的影响。当然,《周易》作为六经之首,比《道德经》更具有原典性这是确凿无疑的。不过,关于《周易》和道家之间的关系,学界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1、《周易》之名出现最早。在《周礼·春官·大卜》即称《周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而当时《周礼》所言之《周易》是否包括“十翼”,我不太清楚。因为这个涉及到《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学界暂无定论。
2、《易经》之名则最早出现在汉初。汉初设五经博士,所以开始称《易经》。其时的版本应该包括“十翼”,或者说部分”十翼“,由帛书《周易》之出土可证。其内涵与《周易》等。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易经》只是《周易》的中的卦爻辞,不涉其他。
3、《易传》,又称”十翼”,为解释周易的著作。成书年代大致为战国至汉初。为《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作者非一人。但如今版本已与《周易》本经相融,难以分割。
其他易注也有称“易传”者,如《子夏易传》《汉上易传》,但就易传而言,就是指《十翼》。
总结,唯一麻烦可能在于第二点所说的《易经》的两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