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的构造解释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首先对该区的地震、地质、测井及构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建立该区的构造演化模式。
图4-13 储层综合预测的技术思路和流程示意图
层位标定及波组地质属性确认是地震精细解释的基础,前者是将钻井、生物地层、古地磁等手段所确定的地质分层界线(深度单位)对应到地震剖面(时间单位)上,确定这些分层的地震响应;后者则是通过一定的手段确定地震剖面上的一些典型反射波组在地质分层序列中的位置,以明确这些波组的地质涵义,二者都要通过合成记录来实现。由于该区目的层为砂泥互层且横向变化大,故采用合成记录与地质、VSP、层组联合标定技术来实现层位的精细标定(图4-14)。
图4-14 D1井合成地震记录
全三维解释的关键是层位的空间组合。层位的追踪往往由于地震分辨率较低而产生误差。为保证储层解释的准确,首先在精确的三维立体储层标定的基础上,利用相干体、水平切片、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进行全三维解释,然后以研究区的沉积地质规律为指导,对构造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在层位标定之后,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及前期的工作,开始进行层组顶的区域追踪对比。采用纵向、横向参照法,即在横向上不仅考虑单个同相轴的振幅、能量、连续性及相位、频率等因素,更多地考虑多个波组的横向、纵向及任意线方向的组合特征,以成因上有联系的多个波组的整体取向作为指导方向,进行层位追踪。实际对比方法如下:
1)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引申到其他测线上;
2)重点对比标准层——标准层是指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反射层,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储油层;
3)相位对比——一个反射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往往有几个强度不等的同相轴,在各个剖面上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因为相位对比错误而导致层位深度不一,造成地质解释上的困难。
4)波组和波系对比——利用波的组合关系进行波的对比,可以更全面考虑反射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反射波在剖面上相互之间总的趋势,即是等时间间隔的,还是逐渐减小、增大的,以好的反射波组来控制不好的反射波组,进行连续追踪。
5)剖面间的对比——在对时间剖面进行了初步对比后,可以把沿地层倾向或走向的各个剖面按次序排列起来,纵观各反射波的特征及其变化,借以了解地质构造及断裂在横向、纵向上的变化,这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虽然该区构造较为平缓,但是复杂的沉积相带的变化和储层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速度异常可能要影响到速度的纵横向变化,进而影响构造形态的准确性,因此利用已钻探井的时差和叠加速度谱建立三维速度数据库,应用射线追踪模型迭代的方法计算层速度和平均速度,建立三维速度场,应用三维空间速度场进行构造成图(图4-15至图4-17)。
图4-15 MSC3 底部等T 0图
图4-16 MSC4 顶部等T 0图
图4-17 MSC5 顶部等T 0图
构造解释的流程图见图4-18。
图4-18 构造解释流程图
2023-08-1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