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
上班时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左右),现在我们说的“点卯”一词就是来源于此。
和现在一样,古人上下班时间也分夏季时间和冬季时间。清康熙帝规定,早朝时间春夏是六点秋冬是七点。清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也规定,京官统一的下班时间是春分后申正(约下午四点),秋分后申初(约下午三点)。只不过那时不叫下班,叫“散值”或“散衙”。明·沈周《暮投承天习静房与老僧夜酌》:“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这里的“临昏”“散衙”就是指晚上下班。
古代人的作息是很有规律的,那时候没有电,不像现代人一样有夜生活,基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在内地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农村人基本跟古时候的人没什么区别。
拿夏天来说吧。烧不起灯油,没有蜡烛的老百姓一般早上4-5点天边有鱼肚白的时候就会起来忙碌,夏天趁着早上凉快,去地里不论是锄草,还是施肥,还是收庄稼都要趁太阳没升起来,大地没有那么热的时候,忙农活。这个时候早上一般都不生火做饭,一般都是带着昨天晚上准备的馒头啊水啊什么的,带着干粮来当早饭,忙活到10点左右太阳已经把地晒热了,就回家了。
到家以后生火做饭,古代点火用的都是火石火链,我小时候还用这东西打火,现在基本都没有了,大多都是打火机,最差也是火柴。生火做饭吃完饭,出去遛遛弯消消食,然后在树荫一躺,开始睡午觉,这个叫做歇晌。然后大约么睡到3点多左右,就该在家忙点别的了,家里一般都有自己开辟的菜地,挑几桶水浇浇。把冬季的棉衣棉被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到了搭黑的时候,差不多也就五六点吧,就开始做晚饭了。
晚饭现在都是粥什么的,以前也就稍微富裕点的家里才有粥。穷的家里做的只能叫稀饭。清汤寡水的,要么就切里根红薯什么的,充饥。吃完饭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洗洗刷刷。一群大老爷们就光着膀子去外边吹牛唠嗑,凉快着。有的小孩子们可能也会拿着火把出去抓蝉的幼虫,捉蝎子,逮蛐蛐。古时候的斗蛐蛐的可不少,有时候真能捉到一只好蛐蛐,可能今年一年的晚饭都会多几粒米。
在外边吹牛吹的差不多了,自然风出的也差不多了,回家洗个凉水澡基本就睡觉了。这个时候8-10点不等吧。大致就这样。每个时节都有每个时节要忙的,一年下来,也没什么大的出入。
古人的作息时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么就是很多人都应该想得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错,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时辰有八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半秒钟。早在西周时就开始使用。
其中的十二个时辰,就是我们常 常 听到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根据太阳的节奏来安排自己的作息的。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而且,煤油也是很贵的,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用得起煤油。所以,基本上他们都是太阳一升起,他们就起床出去干活了。太阳正中的时候,回家吃饭。而一到下午,太阳一下山,他们就回家吃晚饭。吃好晚饭基本上也就天完全黑了,就开始上床休息了。大约差不多晚上7,8点睡觉。
古代人想法少,而且,环境也很清静。哪有像我们现代的人这样,会各种失眠。因为睡得早,又睡得好,所以,身体的节律是,到早上5,6点就自然醒了,而那个时候,太阳刚好又升起来,又可以出门干活了。
这个问题真的是难住我咯。古人的作息时间到底是怎样的呢,若是让我说出个具体来,我还真的不知道,毕竟我可是个活生生的现代人啊。就我的理解来看呢,古人的作息怎样,首先要看这个人从事哪一行业,如果是京城当官的,据说,他们每天早上都是要早起去朝殿的,跟现在的上班族一样,都是有固定工作日的。如果是地方官,那作息时间可能就稍微宽松一点,但是,就像主治医生负责自己病人一样,父母官当然是有事就到,所以说,当好官也是非常辛苦的啊,这在任何年代都是一样的。
对于农民,那肯定是早起了,所谓一天之际在于晨,这可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啊,况且古代没有电,到了晚上一切户外工作都是停止了的。感觉跟现代相比,古代人的生活还是相对简单很多,人们生活都很有规律。至于酒馆之类的,我想这个营业时间还是蛮长的,毕竟就算再怎样,每个年代也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夜生活。
综上所述啊,古代人的作息时间大致可以总结为早起早睡,和平年代,普通人生活还是很简单的,也可以说是平淡吧,稍微好点的话一天三顿饭,其实古代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毕竟都是人,他们跟我们也没有想象中差距那么大的。相比之下,古代人的夜生活是非常单调的,只有一些大型节日的时候,比如元宵节放花灯,中秋佳节家人一起欢聚,这时候晚上城中小摊流动,消费的人才会外出一起热闹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