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的单位正式录用了,但是我以前没有档案的怎么办?

我上的中专是业余的,有没有档案的?还有,如果没有档案单位怎么办理?办三金和签订合同是不是一定要档案?我有待业证,是不是要上交?... 我上的中专是业余的,有没有档案的?还有,如果没有档案单位怎么办理?办三金和签订合同是不是一定要档案?我有待业证,是不是要上交?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665d019
2007-07-18 · TA获得超过12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6万
展开全部
第四章 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求职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关系到求职择业的成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信息时代,就业不仅是实力的竞争,也是信息的竞争,作为新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应当高度重视就业信息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广辟途径的收集就业信息,并认真细致、去伪存真地分析、筛选、整理这些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处理,把握选择的主动权,抓住就业机会,为成功的就业奠定基础。

第一节 就业信息的收集

就业信息是指用人单位发布的、择业者未知的、经过加工处理后对择业者具有一定价值的客观存在的就业资料和情报。大学毕业生要成功的实现就业,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同时也与毕业生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密切相关。

一、就业信息的类型

就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一般有几个类型:

1.口头信息。口头信息是指通过与人交谈获取的信息。毕业生通过与老师、同学、亲朋好友交谈,了解、打听到的就业信息都属于口头信息。口头信息不太系统全面,其权威性和可信度与谈话对象本身对信息掌握的程度有关。因此,毕业生对口头信息要作进一步了解、探实。

2.书面信息。书面信息是指通过书面材料获取的信息。比如,毕业生通过各种有关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各种书面通知、函件等。书面信息比较正式,权威性强,是毕业生必须重视和把握的信息。

3.媒体信息。媒体信息是指通过各种正式公开发行、发布的媒介载体获取的信息。比如,在有关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发布的就业信息等。在现代社会,它们是承载信息的主要载体,特别是网络,因其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而受到广大毕业生的青睐。但是,媒体信息,尤其是网络上的就业信息,混杂着众多伪假信息、失效信息和失真信息,甚至诱人进入“陷阱”的误导信息,毕业生对之一定要慎重,并及时向就业指导老师和有关部门咨询,以免上当受骗,误人圈套。

4.行为信息。行为信息是指通过信息传递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获取的信息。比如,在接受面试的过程中,毕业生就要善于捕捉主考官的表情、动作、姿势,读出其中蕴涵的潜在意义,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理。

二、就业信息收集的基本原则

毕业生在收集信息时,既要做到高质高效、准确无误,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而要求毕业生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明确择业方向不能无的放矢,切合自身实际反对脱离自己专业、自身特点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1.真实性、准确性原则。只有真实准确的信息才有生命力。近年来,随着网上求职的流行,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利用网络的局限性,发布一些虚假或过时的用人信息吸引、欺骗毕业生,毕业生为此东奔西跑,徒劳往返,既浪费金钱,又耗费时间,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很大的冲击。对此,学校和毕业生都应提高警惕。

2.针对性、适用性原则。首先要明确收集信息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信息收集才有方向,才有针对性;其次就业信息纷繁复杂,形形色色,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适合自己,因而要求毕业生准确认识自身的专业、特长、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明确自己所需就业信息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就业信息的适用性。

3.系统性、连续性原则。将各种相关的、零碎的信息积累起来,然后加工、筛选,形成一个能客观地、系统地反映当前就业市场、就业政策、就业动向的就业信息链,为自己的信息分析和择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同时,保持信息的连续性,一些用人单位因搬迁等原因而导致毕业生原有的信息失真,但如果毕业生建立了连续的电子就业信息库,就可以根据原有的信息而重新发掘信息,输入信息库,这样毕业生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享用就业信息。

4.计划性、条理性原理。收集信息有计划性是指根据事先拟订的计划收集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或公司的就业信息,并根据自己愿望就业的地区有重点的收集,避免大海捞针;同时,将收集来的就业信息进行归类,或以时间先后,或以地区不同,或以工资待遇等,做到就业信息的条理性,以便于毕业生方便、快捷的使用这些就业信息。

因此,毕业生在收集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时,要善于及时对信息进行分析、判别和处理,依据自己的就业定位,只能选择相对较佳的信息,果敢决断地出击,以提高自己求职择业的效率和准确度。

三、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

在信息时代,对于毕业生而言,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也十分广泛,就业信息的获取对职业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业信息越广泛,择业的视野就越宽阔;就业信息越有效,择业的把握性就越大。就业信息多种多样,收集的渠道也各有不同。总体上说,目前毕业生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用人单位的信息。

1.个人走访收集

个人走访收集是指毕业生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直接到自己感兴趣或向往的企业、公司等,面对面的和人力资源部主管进行交流,表达愿望的一种信息收集途径。有关研究表明,漫无目的地随便把个人简历邮寄给用人单位,这种方法成功率最低。但是,直接上门走访,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识别信息准确性的时间,还能通过实地考察,对用人单位的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待决策时参考。

2.学校就业指导部门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是高校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与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与各部委和省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用人单位向学校寄送需求情况的信息集中地。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还通过有针对性并及时地向各个用人单位发布毕业生资源信息函、电话联系及参加各种信息交流活动等方式征集利用大量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桥。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是获取用人单位信息的主渠道,他们提供的信息数量大,针对性、准确性、可靠性都较强,是毕业生获取求职信息的主要渠道。

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获得的信息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针对性强。一般用人单位是在掌握了学校的专业设置、生源情况、教学质量等信息后,才向学校发出需求信息的,这些信息是完全针对该校应届毕业生的。而在人才市场和报刊杂志上获得的需求信息,大多是面向全社会的,往往都要求求职人员具有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不能适用于应届毕业生。

⑵ 可靠性高。为了对广大毕业生负责,在把用人单位发送给学校的需求信息公布给学生之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先对就业信息的审核,从而保证了就业信息的可靠性。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同时要做毕业论文,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一一验证,就业指导部门正是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这一服务,使择业效率大大提高。

⑶ 成功率大。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和召开供需见面会的时间一般都会安排在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大型招聘会以前,这段时间学校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最集中,量也最大。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并善于把握好自己的话,在学校召开供需见面会时,供需双方面谈合适,马上就能签下协议书。

因此,毕业生应主动及时地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就业信息,这是广大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的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只有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校发布的各种就业信息,才能够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

3.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人才招聘会

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人才招聘会是由高校或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洽谈的一种择业活动方式,毕业生将直接面对招聘单位,通过彼此的交流可以获得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而且可以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比较简捷有效,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应聘的成功率,用人单位也可以挑选到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因而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欢迎。

供需见面会有多种形式,如,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出面组织、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用人单位参加,规模适中,效率较高;各地有关主管部门每年也要组织几次大型供需见面会,有的还分季节、分专场等,这些供需见面会组织正规,规模大,参加的用人单位多,信息量丰富,但参加的毕业生也多,针对性相对较差。

人才招聘会主要是社会各级人才市场举办的与大学毕业生有关的招聘会,人才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向用人单位提供场地,让他们进场招聘所需要的毕业生,组织者向用人单位收取摊位费,向毕业生收取门票费。这类招聘会往往以赢利为目的,注重广告宣传,规模较大,但参加单位成分较复杂,有时难免鱼目混珠。

此外,还有一些实力雄厚的用人单位自己组织的人才招聘会。这类招聘会一般对应聘者要求严格,多重筛选。因此,竞争激烈,淘汰率高。不过,它也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风采,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好机会。

4.互联网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求职是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流行的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收集途径,本章第二节将对其详细阐述。

5.社会关系

通过社会关系网获得信息,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当毕业生在寻找就业信息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你周围的亲戚、老师、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也许他们会给你提供一些机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中,都不可避免地与人进行接触,双方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交换着各种信息,就业信息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供求关系,无论通过什么渠道或载体,它归根到底是通过人来交换的。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所以彼此之间信息传递的内容、方式、频率等也不一样。一般而言,信息总是在关系较密切的人际圈子里流动、传递。大学生因为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接触面较窄,人际关系不广,就业信息的来源渠道也就比较有限。所以,毕业生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拓宽信息的来源,让更多的人帮助自己收集就业信息。

⑴ 主要的社会关系

① 家长和亲友。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家长和亲友是他们社会关系网的主要构成。而他们也都非常关心自己家庭亲友的就业问题,又来自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与社会有多种联系,可以从不同渠道带来各种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家长亲友一般比较了解毕业生本人的求职意向,提供的信息也就比较直接、有效、可靠;毕业生一旦接受家长亲友提供的信息,由此进入就业岗位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有的大学生把利用亲友关系看作是“走后门”,是一种不正之风,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我们这里利用的是家长亲友提供的信息,能否将这些就业机会变为就业现实,还是取决于毕业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信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是遵循“唯才录用”的用人准则的,以不正当的“后门”关系“唯亲是用”,最终害的是录用单位和毕业生个人。所以,利用正当途径充分挖掘亲友这层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应聘机会,以提高求职成功率,是我们所提倡的。

② 学校的老师。尤其是专业教师,他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在与校外用人单位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或从事兼职教学、培训的活动中,也自然能够了解到这些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工作环境和人力需求等;同时,他们一般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流向比较清楚。因此,学校教师、导师提供的信息针对性强,更能满足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要求,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毕业生不仅要从老师那里多获取有关信息,而且可以直接找他们作为自己的推荐人或引荐人。老师的推荐往往会大幅度增加求职的成功率,因为用人单位面对众多的应聘者,毕竟因不了解求职者的实际情况而没有把握,这时,如果有他们熟悉、信任的人稍加推荐,决定录用的自信就会提高很多。

③ 校友。那些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的“师兄”、“师姐”大都在对口的单位工作,对所在单位、行业情况比较了解。通过他们,毕业生可以探听到一些具体、准确的就业信息。校友提供的就业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比较接近本校、尤其是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及其在具体行业中的实际工作、发展状况,近几年毕业的校友更有着对职业信息的获取、比较、选择、处理的经验和竞争择业的亲身体会,这比一般纯粹的职业信息更有参考、利用价值。由于校友和求职者曾经在相同的学校中学习、生活,甚至有着共同熟悉的师长、相似的经历,以及对母校、老师、校友的情结,这些常常会使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师弟”、“师妹”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种种帮助。

此外,以前的同学、大学同学以及其他求职者,也往往能带来很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⑵ 利用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多地从自己的社会关系处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毕业生不妨采取如下做法:首先,找一张白纸,在上面列出自己所认识的人的名单,包括亲戚、老师、校友、同学、邻居、朋友等方方面面的人物,从中挑选出可能为自己现阶段求职提供帮助的人。然后,设法找到这些人的通讯地址以及电话、E—mail等各种联系方式,通过打电话、写信、拜访等形式进行联系,告诉你的近况和求助的信息,这里也要注意一些方法:

①“套近”关系。提一提你们最近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或者提到某个你们都认识、最近都谈过话的人。

②对你的求职方向、你考虑的公司,征求对方意见,询问对方能否瞧瞧你的个人简历是否写得合适。不要特地去问“我到你们那做事好吗”等之类的话,要把自己的进展告诉对方,如果真有什么路子的话,他或她会告诉你的,但你总得给出个基本框架,使他们努力有方向。

③要重视对方给你提供的信息。如果对方带着信息找你,你应说:“真是太好了,真是难得的机会!”,即使你已经知道这个信息,甚至刚同那个单位谈过话,也要这么说。因为他带来的信息必有某些新鲜内容,而且人们看到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和赞赏,就会带来更多的信息。

④每当你得到对方推荐,一定要问清楚你去该被推荐单位联系时,是否可以提到推荐人的名字作为引见。回答大多是肯定的,但是问一问显示你有行家气质,并会激励对方带来更多的信息。

⑤如果你确实得到帮助,就要道谢。如果得到口头帮助,要书面道谢。感谢信中也可以附一份个人简历(如果以前没有给过的话)。不管你联系的人是否帮助过你,你得到工作以后一定要让他们知道。

6.社会实践过程和毕业实习机会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开发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信任,取得职业信息甚至直接谋得职业的大学生不乏其人。因此,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了解社会,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社会能力的同时,也要做一个收集就业信息的有心人。比如,在社会考察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意一些关于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具体单位、岗位用人的要求、途径等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问题;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应注意观察、思考,努力去发现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潜在的职业或岗位,一旦有所发现,应及时追踪求索,捷足方能先登;在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直接在用人单位进行的社会实践中,更应多看、多问,要“淡化”自己的学生身份、“打工”角色,以主人翁的姿态了解和关心该单位的事业发展,了解和关心自身和周围岗位上在职人员的工作状况,尤其在与自己的职业意向相合的单位或岗位实践时,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前奏曲,是参加工作的预演,所以每个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份非常难得也是很有价值的经历。通过实习,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对你有所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择业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果你向单位证明你是一个可靠的职员,而单位又发现了你的潜力,那么通过实习阶段你也许会获得通向永久性职业大门的钥匙,所以要充分重视“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尽力建立最好、最有意义的实习关系,也许这比你一味空口无凭地求情要好许多。

7.新闻媒介

当前,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各新闻媒介的普遍关注。每年在大学生毕业择业之际,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都会有大量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包括就业政策、行业现状、职业前景、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报道和分析。这些信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年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情况,受到招聘机构和求职者们的共同青睐。许多用人单位通过新闻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话等,介绍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宣传和刊登自己的招聘广告,说明所需人才的层次、专业、工作性质、薪金等问题,从而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媒体不断增加。比如,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各地的《就业指导报》、《人才市场报》、《劳动信息报》等等;电台、电视台也都辟有专门的栏目,成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的一种可靠途径。新闻媒介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涉及面广,信息传播也很及时,是毕业生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的就业信息搜集渠道。

另外,手机的广泛使用及其功能的不断拓展,也使得它在提供就业信息方面异军突起,显露出更加便捷、快速的特点。如上海人才市场开通的“上海人才移动网暨招聘信息服务”,求职者只要通过手机订阅相关的短信息,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收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公司名称、招聘职位、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第二节 网络信息与求职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求职是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流行的方式。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将招聘信息与求职信息上网公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选择、直接交流。网上求职,最大的优势在于即使毕业生身在异地也能获得大量招聘信息及就业机会,它跨越时空界限,突破了人才信息与招聘信息难以沟通的种种限制,打破了单向选择的人才交流传统格局。随着我国就业工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上搜寻就业信息已成为如今大学毕业生最常用的求职手段之一。毕业生不仅可以自由地从互联网上取得各种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利用互联网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网络传递信息所具有的“多、快、好、省”的特点是其他求职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一、互联网求职的优势

利用互联网求职较之一些传统的求职方式,有如下优势:

1.从互联网上可以直接了解当年教育部、有关省市、部门的毕业生就业政策。

2.互联网可以提供在线就业指导,帮助你如何求职,并提供择业技巧。

3.可以进行网上求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就业热线进行网上自荐,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就业热线进行网上招聘。

4.可以进行就业心理测试及辅导。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心理量表测试和数据分析,指导毕业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职业选择。

5.可以了解就业站点信息。就业热线既有大量的人才市场的链接,同时还有大量的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站点链接以及用人单位的站点链接。

6.就业热线还提供成功人士介绍,搜索引擎、软件下载,综合站点及其它特色站点推荐,部分学生个人主页推荐,热点新闻报道,免费电子邮局和英文、繁体网页自动翻译成中文简体网页等服务。

7.信息反馈速度快,包括E-MAIL、联系电话、传真等,比一般交流方式速度快得多。

二、互联网收集信息易犯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1.互联网收集信息易犯的错误

大学毕业生在网上收集信息时,通常容易犯以下几个错误:

⑴漫无边际地四处收集。许多毕业生事先不知道哪些求职网站比较权威,也不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什么,便漫无边际地在网上乱逛,四处收集就业信息。只要见是与自己专业有点关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就下载,不管信息渠道是否可靠,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结果把自己搞得毫无头绪,摸不着方向。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说,最令人担忧的是被一些颇具诱惑力的虚假信息所蒙骗。近年来,毕业生由于轻信网上信息,导致钱财被骗,求职落空的事例不少。

⑵漫不经心地到处张贴。一些毕业生喜欢尽可能多地在网上张贴自己的简历,以为“广种薄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引”来雇主。这一看似“聪明”的举动,实际上并无益处。因为在某些网上求职服务站,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浏览简历库的,向这样一个所谓的“开放”站点发送简历很不安全。当你四下布网时,一些企图利用网络骗钱的不良分子,正在收集你的求职信息,伺机下“钩”呢。

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网络上。网络能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求职信息,其“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内容令广大毕业生着迷,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对网络的过分崇拜和依赖,把所有的“蛋”都放在网络这个篮子里,而忽视了其他更权威、更有效的信息渠道。利用网络求职,本为了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但一头扎进网上信息的“汪洋大海”出不来,实际上恰恰降低了自己的求职效率。

⑷同时在一家公司应征数个职位。用人单位往往会在一个站点同时“贴”出数个职位的招聘广告,一些毕业生也往往会同时在这家用人单位应征数个职位,颇有点像填高考志愿时的“服从专业调剂”,以为这样可以让用人单位有更多的挑选余地,“好歹有我一个职位吧”。然而,用人单位却不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说,应征者同时应聘数个职位,让我们重复阅读相同的简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让我们觉得应聘者其实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想做什么。

2.互联网收集信息的注意事项

为避免发生以上错误,我们提醒毕业生在网上求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有选择地进入适合自己情况的正规、权威的网站。目前,人才招聘类专业网站不下数百个,但相当一部分的招聘网站是“滥竽充数”,有效信息量少得可怜,所谓的“最新招聘”常常是一个月前的信息。所以,首先要找到那些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权威性人才招聘网站。不要太介意网站是否免费服务,其实,有的收费项目服务质量更好。现在政府教育、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机构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纷纷上网,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这些正规网站发布的信息比较可靠,值得毕业生留意。在找到理想网站后,最好把它放进“收藏夹”,以便下次能迅速查询。

⑵及时下载重要信息。在求职招聘的高峰期,招聘网站上的内容特别多,岗位、条件罗列一大堆。为防遗漏,又节省时间,最好是把网页上的内容先分门别类地下载到自己建立的专用文件夹的各目录中,等下线后再细细“品味”。从网上下来后,要及时整理、处理信息,把网上有用的求职信息及其来源网站记录在笔记本上。有的网站需要登录密码或设有个人信息记录密码,要及时把密码记在本子上,求职期间头绪繁多,不能太自信自己的记忆力,免得徒增麻烦。

⑶仔细分辨,谨防受骗。参加网上招聘活动,一定要提高警惕,认真辨析。与其他信息载体比较而言,网络招聘信息的可信度存在很大局限。一是“偷工减料”,一些人才网站,特别是小型网站,招聘信息是从大网站上下载过来的。虽然信息内容是真实的,但这些网站在下载、处理、制作等过程中,却充当了“筛子”的作用:或只有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职位中的一部分,或删掉了用人单位的情况介绍,或将招聘单位的地址、电话、E—mail等漏掉……等等。二是信息滞后,网络信息本来是以速度见长的,但是一些网站只有二手信息,为了充数便不顾信息的时效,把过时的信息也拿来“更新”。三是毕业生特别要提防的虚假信息。有的是网站被不良之徒利用,有的是网站本身别有所图,故意制造信息“陷阱”,骗人骗财。而这类信息往往又在单位类型、名称、用人条件、待遇等方面特别具有诱惑力。为此,求职者一定要认识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首先要把握就业信息的特征,学会分析辨别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其次,要对网上信息进行网下求证。一般应先致电招聘单位确认其真实性,再发送求职简历;再次,要树立网上安全意识。把张贴个人简历的范围限制在那些应征职位有密码保护,限制公开私人资料的网站。同时,毕业生应多参加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组织、推荐的正规网上招聘活动。

三、新兴的网络求职

1.求职网站的种类

⑴专业求职网站:这类网站上可查询到成百上千的招聘信息,一般来说网站可根据求职者对地域、信息发布时间、行业、职位、薪金等的具体要求提供查询服务。同时,这类网站往往以专业的人才服务为背景。求职者可以在线填写简历,这些简历将存入网站的数据库中,需要招聘的公司可以查询到符合要求的求职者信息。还可以订阅电子杂志,这些网站会把最新的求职信息发到求职者的电子信箱里。

⑵公司自己的网站:目前,许多公司越来越重视建设企业自己的主页。大多数公司除了介绍企业文化与产品外,还随时提供公司的招聘信息。如果求职者对某企业情有独钟,不妨常到主页去看看,会有所发现的。

⑶门户网站的求职频道:搜狐求职频道(http://job.sohu.com/article/index.shtml),最大的好处是容纳了好几家一流招聘网站的信息,比如招聘网、中华英才网、无忧工作网。同时,还可以在这里获得很多人才政

参考资料: http://www.ahzyygz.com/yz/sxjy/daxueshengjiuye/4.htm

woshipzw5
2007-07-18 · TA获得超过195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7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2万
展开全部
不要惊慌 在学业没有进一步的时候 档案都会迁移到你户口所在地的人事局代以保管
去当地人事局问问就知道了 在进行迁移即可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