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的想法是无厘头还是有科学根据?
《流浪地球》的电影只截取了小说原作背景的一个片段然后创作了新的故事,对科学元素的用法和原作非常不同。电影里的科学部分都是完全为剧情而服务的,剧情需要怎样的节奏,就提供怎样的灾难和怎样的解法,而不是因为这些灾难和解法有内在的科学逻辑和物理进程。
老实说这种用法是不能满足我的个人愿望的,但整体来看这的确是正确的用法。火星救援那样的原著好久才能出现一个,它的科学逻辑也只有少数观影者能充分欣赏。按照这条路线,《流浪地球》电影对科学的运用其实是成功的。成功不意味着没毛病。
但是要拍的有趣好看,又要符合科学严谨性,还不能让普通大众看不懂,太难了,堪称科幻片拍摄的“不可能三角”。在我看来——科学设定严谨,应该成为一部硬科幻电影尽力去达成的目标之一,他能成为一个加分项,能成为日后被科幻迷们回味无穷、津津乐道的片段,但绝对不是唯一评价标准,如果有特别精彩的想法、惊人的创意,是可以让步的。
毕竟,科幻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不是科普知识,而是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探索的热情。比如,刘慈欣自己都说了,小说里的参数设定根本推不动地球,但架不住“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想法“太浪漫了”。浪漫得当流浪地球这个场景出现在观众脑海中时,会让人震撼得都懒得去计较背后的真实性了。
地球上的行星发动机可以推动地球,这就是情节设定,如果非要严格按照物理理论来设定,那恐怕电影都得改名字了,改为“流浪地核”更真实,只有地核的密度才能支撑起这么大的推力,地壳和地幔恐怕在这样的推力下就灰飞烟灭了。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