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置碰撞测试发展史 汽车安全就该这样看
2020-02-16 · 买车、用车、养车,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说起汽车安全,有个概念最近挺火:“偏置碰撞”。可是你知道偏置碰撞测试的发展历史吗?这项测试在汽车安全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
众所周知,汽车碰撞时,碰撞面通常不会是100%。偏置碰撞测试也因此成为主流汽车碰撞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率先引入偏置碰撞测试,以64Km/h速度碰撞40%重叠的可变性障碍壁。
2012年,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引入正面25%小重叠碰撞试验,以64km/h的速度碰撞刚性障碍壁,由于要求太高,多款世界名车被斩落马下。
在中国,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ACP)是首个开展偏置碰撞测试的新车评价体系。早在2006年版规则中,C-NACP就设置了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偏置碰撞)试验,试验速度为56km/h。2012年版规则中,将试验速度提高到与E-NACP接轨的64km/h。而新推出的2018版规则,因加入了新的移动壁障和最新型侧碰假人,送测车型频现“两星级”,被称为“史上最严”。
2018年,被称为“中国版IIHS”的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登场,偏置碰撞测试完全对标IIHS:正面25%小重叠,试验速度64km/h。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国国家标准体系中,也对汽车碰撞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执行的强制标准GB11551-2003中仅规定了50km/h速度下正面、侧面、追尾的碰撞安全标准。但作为推荐性标准的GB/T20913-2007标准中,已加入了40%偏置障碍碰撞的规定,试验速度56km/h,国标与2006版C-NCAP标准相同。
其实无论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C-NACP,还是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的C-IASI,都既非国家标准也非行业标准,而是一种机构标准。
这么多标准,我们该怎么看呢?无疑,最权威的肯定是国家标准。但国家标准的意义主要在于画下底线。笔者看来,作为机构标准,能否有足够的公信力,主要是看这三个方面:一是能否经过实际交通状况的检验,二是能否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三是能否推动行业的进步。除了国家标准,任何机构标准都无法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
仔细查阅2018版C-NACP和C-IASI不难发现,偏置碰撞测试只是庞大的汽车安全体系中的一部分。比如C-NACP中,就设置了行人保护、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等试验项目,C-IASI也设置了车顶强度等试验项目,全方位检验汽车安全。笔者看来,相对于庞杂的试验指标,首次亮相的25%偏置碰撞只是一道“附加题”而已,附加题的成绩好坏,不应当成为一款车型是否及格的标准。
何出此言?因为无论是源于E-NACP的C-NACP,还是源于IIHS的C-IASI,其技术指标的设定,都直接承袭了其参考方,而非根据中国道路交通状况制定。当然,我们看到2018版的C-NACP有针对中国道路状况的改进,比如增加了新的移动壁障和最新型侧碰假人,调整碰撞试验后排假人得分权重等。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有更多关于中国交通实际情况的研究,帮助我们弄清楚,在中国的实际交通事故中,什么样的汽车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消费者买车回家,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路况,安全测试只是汽车“应试”指标的一个方面。因此,在买车的时候一定要构建“整体安全观”。
我们更要了解一款汽车的口碑和自己的需要。一款汽车的口碑是经历多年之后大浪淘沙的结果,对于购车非常有参考价值。而主被动安全配置的选择,更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开高速比较多的,建议选择带有胎压监测的车型等等。希望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买到喜欢的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