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是安徽省下辖市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的交汇点。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宿州市、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区位于北纬33°01′至32°49′,东经117°31′至117°11′,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南部与凤阳县毗邻,西部与怀远县相连。
截至2019年8月,蚌埠市下辖4个市辖区、3个县: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经济开发区。
1、怀远地处皖北,淮河中游,素有“淮上明珠”美誉。县域总面积2212平方公里,总人口131万。全县辖18个乡镇、361个村(居),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白莲坡食品科技产业园),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怀远经济开发区、龙亢经济开发区),
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龙亢农场、古城镇),蚌埠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龙亢农场)。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2、五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因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
建县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全县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1073平方公里、丘陵面积17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85平方公里,人口67.7万,辖14个乡镇、217个村(居),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和1个省级森林公园(大巩山)。
3、固镇县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90C,降雨量871毫米,日照2170小时,南北方大部分动植物能在此繁衍生长。
全县地势平坦,海拔16.0-22.5米,面积1363平方公里,人口65.2万,耕地132.8万亩,现辖11个乡镇,228个村(居)。县城规划面积38.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人。
4、龙子湖区位于蚌埠城区东部,北依淮河,东邻凤阳县,与凤阳新城和县工业园区接壤,下设1个乡、6个街道(中心)。辖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21万余人,区人民政府驻治淮路706号。
5、蚌山区,是蚌埠市的中心城区,也是蚌埠市发源地。行政区划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商贸中心,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文明城区、电子商务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6、禹会区辖区总面积331平方公里,其中原马城经济开发区、秦集镇、长青乡所辖共24个村由高新区托管,共114平方公里,禹会区实际管辖面积217平方公里。禹会区辖区户籍总人口36万人,其中高新区9.3万人,实有26.7万人(城镇人口16.7万人、农村人口10万人),另有流动人口3万人。
7、淮上区位于淮河北岸,是2004年3月蚌埠市委、市政府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实施拥河发展战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区。新区历经两次区划调整,现辖5个镇2个社区,总人口26.8万人,面积412平方公里,是全市辖区面积最大的行政区。
扩展资料:
蚌埠的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下同)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
秦朝时期,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属九江郡曲阳县、钟离县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南宋时期,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分钟离县(今凤阳县)置怀远军和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朝时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属濠州(治今凤阳),今蚌埠市区西属濠州怀远县,东属濠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宿州灵璧县、泗州五河、濠州怀远县分领。
明朝时期,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凤阳府怀远县,东属凤阳府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凤阳府宿州及凤阳府怀远县、凤阳府宿州灵璧县、凤阳府泗州五河县、凤阳府凤阳县。濠州先更名临濠府后更名凤阳府,全境均属凤阳府。
清朝时期,清沿袭明制全境属凤阳府,雍正年间泗州脱离凤阳府,五河县属泗州,其余均属凤阳府。其中凤阳县主簿衙门驻小蚌埠镇,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
1914年,全境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凤阳、五河、怀远等县分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
1938年,凤阳县城由府城迁至蚌埠,同时蚌埠又为安徽省会(当时名为凤阳县蚌埠镇)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
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府城又重新作为凤阳县城),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
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
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宿县地区。
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划属蚌埠市。
参考资料来源:蚌埠市人民政府—县区概况
蚌山区 市辖区 83 22 233000 南山路 辖天桥街道、青年街道、纬二路街道、胜利街道、黄庄街道、宏业村街道、龙湖新村街道、雪华乡、燕山乡
龙子湖区 市辖区 162 23 233030 解放路 东风街道、治淮街道、东升街道、解放街道、曹山街道、延安街道、长淮卫镇、李楼乡
禹会区 市辖区 125 22 233010 涂山路 大庆街道、张公山街道、纬四街道、朝阳街道、钓鱼台街道、秦集镇、长青乡
淮上区 市辖区 232 20 233002 淮上大道 淮滨街道、小蚌埠镇、吴小街镇、曹老集镇、梅桥乡
怀远县 县 2400 130 233400 新城区 城关镇、新城区、五岔镇、双桥镇、魏庄镇、万福镇、包集镇、苏集镇、龙亢镇、河溜镇、唐集镇、常坟镇、马城镇、孝仪乡、褚城乡、古城乡、徐圩乡、兰桥乡、陈集乡、淝河乡、淝南乡、找郢乡、荆芡乡
五河县 县 1580 73 233300 城关镇 城关镇、新集镇、沫河口镇、小溪镇、双忠庙镇、小圩镇、东刘集镇、大新镇、头铺镇、武桥镇、浍南镇、申集镇、朱顶镇、沱湖乡、临北回族乡
固镇县 县 1363 61 233700 城关镇 城关镇、王庄镇、连城镇、濠城镇、新马桥镇、刘集镇、湖沟镇、任桥镇、石湖乡、杨庙乡、仲兴乡
开发区 蚌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蚌埠经济开发区、 蚌埠高铁新城开发区、 固镇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怀远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城经济开发区、五河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