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
2020-02-10 · 健十商城食品保健品奶粉辅食化妆品购物平台
糖尿病的出现跟不当饮食有紧密联系,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如果每天喝含糖果汁量比较多,超过七百毫升,那么跟平时不喝果汁的相比,患糖尿病的概率足足超过百分之三十一,可见想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限制食糖量,尤其是蔗糖和冰糖。
2、规律生活
——作息规律
充足的睡眠有着更高的抵抗力,因此在预防糖尿病方面有更好的效果,那些每天睡6小时以下的人群比睡足七小时的人而言,糖尿病的患病概率增大两倍,当然并非睡觉时间越长越好,如果睡眠时间太长超过九个小时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饮食规律
在饮食上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在短时间之内摄入太多的糖分,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体内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吃饭速度过快,长期以往还会损伤胰腺,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吃饭方式更加要注意。
3、适量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保障提高自己身体素质,因此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有氧活动,每次时间不得少于半个小时,即便工作需要长时间坐着,也最好每隔一个小时起来活动活动,虽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在预防糖尿病方面大有裨益。
4、控制体重
虽然糖尿病跟肥胖没有直接关系,但事实证明,肥胖人的更容易患糖尿病,所以控制体重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有相关数据显示,体重每增加一公斤,糖尿病的患病概率就会增加百分之五。
5、定期检查
一定要了解自身血糖以及甘油三酯的数值,平常可以自行检测,如果多次测试数值已经超过正常情况的上限,那么一定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及时进行治疗。
想要预防糖尿病一定要重视自己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不管是作息时间还是饮食习惯,每一个环节在预防糖尿病的道路上都是很重要的。
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吃蜂胶,
蜂胶对于糖尿病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血糖,原理是通过本身的抗炎、免疫、抗氧化的特性,恢复一部分的胰脏功能,使胰岛细胞损伤得到修复,功能有所提高。蜂胶以及其所含的一些物质,对于延迟糖的吸收,以及延迟或者减少餐后血糖的升高,都具有很大的意义。蜂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治疗难点在于蜂胶本身的提纯度比较低,所以在临床上应该谨慎的、合理的使用。蜂胶除了控制血糖之外,还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以及保护肝脏等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作用。
【食用量及食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2粒,温开水冲服
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针对具体病情,请规范寻医!
题主您好: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是β细胞功能不全以及胰岛素抵抗,这两者发病时不分先后顺序,并且2型糖尿病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史和肥胖,其次是高热量饮食,缺少运动等等,通俗来说就是:
1.长期高热量饮食,β细胞不断的工作,并且缺少运动,难以增加β细胞的灵敏度,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家族史,那么是很容易出现β细胞衰竭的;
2.同时,高热量饮食以及缺少运动会增加脂肪的附着量,从而引起胰岛素l抵抗(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储存脂肪)随着脂肪的增加,胰岛素的灵敏度呈每年4-5%的速度往下减,不断的进食,胰岛素又为了防止机体肥胖从而出现抵抗,不分泌胰岛素或者分泌很少的胰岛素,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还有一个机理就是因为人体90%的糖原是肌糖原,并且肌糖原需要在肌肉中被消耗掉,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不断的萎缩,其消耗的糖原也随之下降,进而也会引起血糖的增高,导致糖尿病的出现,目前指南中是推荐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2次无氧训练)
所以结合了目前的发病机制,也就意味着要预防糖尿病最主要的就是:
多加运动,建议每周3-5天,每次至少30分钟,大于30分钟以上有心血管获益支持;
控制饮食,防止营养过剩;
戒烟戒酒(胰源型糖尿病归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他因素
建议咨询内分泌科或健康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