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叠合盆地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这不仅仅是指众多学者已经指出的诸如生烃层系多、生烃凹陷多、成藏期次多、油气资源潜力大与油气分布具多样性等方面。实际上,盆地的叠合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套沉积层系在垂向上的堆叠,或多套生储盖组合的集中发育。叠合过程使盆地一些层系的生排烃机理与成藏、油气的运聚与分布都出现了与经典石油地质理论认识相悖的现象,相关油气资源的经济性乃至勘探思路与技术选择和使用,都发生了与以往认识不同的变化。

(一)不同层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同,油气分布存在差异性

就叠合盆地中的海相盆地和陆相盆地而言,它们形成于两个世代、两种不同的构造环境下,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藏分布特点差异十分显著。而就海相与陆相两大类沉积而言,不同演化阶段,由于盆地结构、沉积组合、后续埋藏与变动历史、热体制以及层系间构造变格运动性质与强度等不同,油气的成藏与分布也有很大差异。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这些差异,有益于有效发现叠合盆地中的油气资源,减少勘探的风险。

1.海、陆相层系油气分布的差异性

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叠合后,海相与陆相层系中油气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我国海相层系时代古老,多处在沉积层的最底层。有利烃源岩的发育受沉积相带控制。在大陆边缘陆架沉积区和克拉通内闭塞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主要的烃源岩为泥质岩及含泥质的碳酸盐岩。而处在大陆边缘外侧的优质烃源岩,部分由于后来的挤压碰撞作用而遭破坏,只有上斜坡部分以及伸入克拉通内部的坳拉槽中有较好的烃源岩被保存下来;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烃源岩的发育与陆相湖盆相似,水体较深的深凹陷烃源岩发育最好。海相层系中,分布最广的烃源岩是台地相,有机质丰度总体上偏低。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演化历史长,相对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来说,天然气资源多于石油资源。海相层系中碳酸盐岩储层较发育,但缺乏礁滩相储层,台地相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又普遍不好。这些储层由于时代老,成岩作用强烈,普遍以次生型为主,储层类型包括风化壳岩溶储层、表生岩溶储层、深部岩溶储层以及白云岩储层,且碳酸盐岩储层中灰岩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孔隙性储层较不发育,裂缝性储层占有较大的比例,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海相层序中缺乏良好的砂岩储层发育,这一方面与海相层序沉积时克拉通内部构造分异差、岩相变化小,碎屑岩与颗粒灰岩所占比例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储层时代较老且被中、新生代盆地叠置而深埋地下、成岩作用强烈有关。所以已发现的一些海相砂岩储层除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物性良好外,多数海相砂岩储层物性较差,如塔里木盆地的志留系砂岩、鄂尔多斯盆地的石炭—二叠系砂岩等,其中的次生孔隙占有较大的比例。海相沉积层序的地质结构多以大隆、大坳、大断裂带和大斜坡格局为主,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主要是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如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隆起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上,分布有靖边奥陶系大气田;四川盆地天然气藏分布与乐山-龙女寺、开江及泸州古隆起相关。实际上,海相层序中构造圈闭不发育,地层、岩性及其与构造背景的结合形成的复合圈闭是油气赋存的主要场所。因此圈闭的隐蔽性很强,在勘探技术上应主要发展以储层预测为主导的配套技术,包括地震采集、处理和测井-地质-地震联合反演储层预测技术等。

海相盆地油气分布的“源控”特点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古隆起经过多期调整改造后,油气分布与烃源岩区之间关系就更不密切。

2.陆相油气藏围绕生烃中心分布,具“源控”特点

与海相层系相比,中、新生代陆相层系中油气分布的总体规律遵从“源控论”。每一个湖盆都构成一个生烃和成藏中心,所不同的是质量和潜力。在生烃凹陷的周围,发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生油岩与储集岩可形成较好的侧接组合,有利于油气近距离运移、聚集。在盆地或凹陷的边缘,也是各类构造带集中发育的地区,形成的二级构造带包括断阶带、滚动背斜带、断块潜山带,也包括挤压断裂带、背斜带。油气围绕着生烃中心成环带状分布。已有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完全可用于对陆相层序中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预测。但是需要特别指出三点:一是叠合盆地中深层油气的早成藏,可使深层油气聚集的经济性变好;二是深层超压的存在使生烃过程延长,“液态石油窗”的下限将大大下延,增大了深层成藏的机会,同时伴随排烃对储层产生的溶蚀作用也可改善深层储层的质量;三是多期运动复合作用形成的区带已经部分改变了我们基于二级构造带的概念所建立起来的找油思想。这些都是在叠合盆地陆相层序勘探找油气时所应注意到的。

海、陆相层序在叠合盆地中的叠置可以分为3种情况:一是早期被动陆缘与后期前陆盆地的叠合;二是早期克拉通内坳陷与陆内坳陷盆地的叠合;三是海相层序在陆相盆地中的残存。三种情况导致海、陆相层序叠置后所形成的油气资源潜力、分布与找油的思想和使用技术差异很大。对于诸如早期被动大陆边缘与后期前陆盆地的叠合(图6-5),像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属之,前者是贺兰-祁连-秦岭海槽与华北大陆间的被动陆缘与石炭纪以来的前陆盆地的叠置,后者则是古生代长期的被动陆缘与中生代以来的前陆盆地的叠合。这类叠合盆地上、下两套海、陆相层系中,油气聚集类型与分布主控因素变化较大,但空间吻合性还是比较好的,即早期海相层序中形成的油气多分布在大陆向大洋的枢纽带上。这个带在空间上与后续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吻合较好,也是油气聚集的主要部位,如塔西南坳陷的麦盖提斜坡与巴楚凸起、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央隆起及西斜坡等。形成的油气藏应以地层、岩性和复合型为主。而在靠近造山带一侧,强烈的褶皱-冲断作用可能使早期已聚集的油气遭受破坏,晚期由于普遍抬升以及褶皱-冲断作用造成的变质作用使之不具备二次生烃条件,因而就海相层系而言,褶皱-冲断带的勘探前景较差。而在前陆阶段,断裂-背斜带可叠覆于生烃灶之上,构成很好的生储盖与圈闭的三位一体,也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单元。

图6-5 延变型叠合盆地油气分布概念图

对于由克拉通台地和台内坳陷与陆相坳陷盆地叠置形成的叠合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腹部、四川盆地,上、下两套沉积层序中所赋存的油气资源潜力差别很大。有的是上、下两套层系都有生烃和成藏的贡献,如四川盆地;有的则可能上层系潜力大、下层系潜力小(如鄂尔多斯盆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叠置范围、原盆地发育规模与保持水平。

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叠合的另一种情况,是在古生代克拉通泛海相盆地之上叠置裂谷盆地(图6-6),如渤海湾盆地。其中,古生代海相层序与湖相断陷层序的烃源岩以及相关的储盖组合在空间上吻合性很差,各自的油气生成和聚集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下部的下古生界海相层系与上古生界海陆过渡层系早期可能曾经有过油气聚集,但由于中生代以来的抬升、剥蚀和裂陷及其相关的岩浆活动和热事件,使早期形成的油气多数已经破坏,后期再埋藏后,成烃能力也很差。对于晚期成藏来说,有效的生烃灶是那些早期演化程度不高后期被断陷深埋的区域,生成的产物应以天然气为主,可见资源潜力是相对有限的。而位于古生界层系之上的中、新生代断陷,其成藏自成系统,油气聚集遵从“源控论”,一个断陷构成一个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晚,以油为主。

图6-6 海相层系与陆相裂谷层系的叠合盆地油气分布特点

3.断陷与坳陷叠合盆地中油气分布的差异性

中国东部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发育的断陷-坳陷叠合盆地多具有典型的双重结构,烃源岩不仅在下伏的断陷湖盆中发育,在上覆坳陷湖盆中也有发育(图6-7)。如在松辽盆地,在侏罗纪—早白垩世裂陷期,发育的暗色泥岩规模有限,而在裂陷期后于晚白垩世坳陷阶段沉积了巨厚湖相生油岩,是大庆巨型油田形成的主要油源层。由于这种双重结构的形成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即在早期断陷之后由于热衰减而出现热沉降,形成坳陷,因此二者叠合范围大致相同,但油气分布特点有较大的差别。

下部的裂陷盆地,由于高地温且位于沉积的底层,烃类以气为主,且油气运移多沿不同级别的边界正断层发生垂向运移,并沿不整合面及砂体发生近距离的侧向运移。因此油气主要富集在烃源岩区范围内或附近,油气在平面上主要是沿断裂带、平行于凹陷的长轴方向呈长条状分布。

图6-7 断、坳叠合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图

坳陷层序中的油气主要呈“面状”分布。这是因为在进入盆地坳陷发育阶段后,地貌反差已不像先期裂陷阶段那么强烈,中心部位发育深湖区,四周则是一系列长源水系,可形成大范围展布的河流、三角洲砂体。随着盆地振荡发育,河流、三角洲砂体可与湖相沉积交互,构成很好的烃源岩与储集体的间互,为连片含油面貌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如松辽盆地大庆长垣的两侧。在有隆起发育的地方,油气的富集程度高,而在凹陷区,一系列含油砂体相叠置,构成了连片含油的面貌。

(二)多源、多阶段生烃和多期运移、聚集、调整和破坏,造成油气相态分布的复杂性

叠合盆地中发育的多套烃源岩系,由于地域和演化历史不同,生烃演化往往有多阶段,再加之各生烃层系的母质类型差异很大,受热历史变化也很大。因此,同一层系在不同凹陷生成油和气的比例就不同。同一层系在同一个负向单元内由于埋深不一,生油、生气可以同时发生,结果就导致了多相态烃类在同一时间向某一或数个区带同时运聚的情况,或不遵从热演化序列的油或气先后向某一或数个区带运聚,也导致油气多期次地发生运移、聚集,甚至调整和破坏。对一个负向单元内,油气相态平面和垂向上的变化序列,很难基于某一套主力生烃源岩层系的热演化历史做出客观的预测。对某一个或数个区带上烃类相态的预测,我们可以预测宏观的特征,而对某一具体目标预测其究竟是聚集油还是气,则相当困难。此外,一个油气藏可能是不同源、不同期次、不同相态的油气多次充注的结果,可以出现稠油与稀油共生、油和气共生、高成熟油气与低成熟油气共生、海相油气与陆相油气共生等。因此,叠合盆地中油气资源总体上丰富,但油气藏类型、相态分布往往是十分复杂的。

叠合盆地中不同相态油气的赋存深度范围也没有明显的界线。这主要取决于叠合盆地不同层系中的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经历的热演化历史、埋藏—抬升变化过程及温压条件的变化。有可能在浅部地层中存在适合于低熟油生成的有机质,而在深部由于超压的抑制作用,使生油窗下限向下大大扩展,从而出现液态烃可在很大深度范围内存在的情况。古老烃源岩在未成熟前长期处于低—未成熟状态,并随后来更年轻的烃源岩堆积一起被深埋,有时几乎同时进入生烃高峰,造成不同来源油气的混合聚集。

(三)退火背景下,油气出现超晚期成藏

叠合盆地最大的特点是跨越几大构造期的数套沉积层系在垂向上的连续堆叠,沉积岩的累计厚度很大。按常理,多期成藏与早成藏应是叠合盆地最重要的特点。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育的众多叠合盆地,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叠合,基本上是在抬升背景下发生的,盆地的地温场是逐渐降低的,烃源岩的受热历史基本上是一个退火过程。例如,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纪的地温梯度高达 4.5~5.5℃/100m,三叠纪—侏罗纪的地温梯度为3.0~3.5℃/100m,现今的地温梯度只有2.4~2.6℃/100m。相似的情况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吐哈、柴达木、四川等盆地也存在。叠合盆地早期高地温导致了一部分凹陷中烃类的早成藏,像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周围志留系所见大面积的沥青砂岩就是早期成藏被海西早期运动破坏的结果。据预测,准噶尔盆地腹部晚三叠世盖层之下也存在早成藏;吐哈盆地二叠—三叠系组合中的成藏也比较早。后期出现的退火过程,与同时出现的强挤压背景下的快速沉降,又使得一部分烃源岩在距今很晚的时间出现一次大规模的生烃和成藏过程,勘探找油气的现实性远好于早期成藏。成藏解剖显示,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与前陆盆地区所发现的油藏和气藏,有相当多的都是晚期形成的,其中前陆盆地的成藏就更晚,仅在距今5~20 Ma左右的时间形成。叠合盆地中的晚—超晚期成藏包括一部分早期油藏的再调整,也包括一些古老烃源岩晚期深埋后才出现的生烃和成藏。更主要的则是退火与快速沉降耦合,使大量中、新生代地层普遍成藏很晚(表6-2)。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以上各层系的成藏时间很晚。吐哈、柴达木、酒西与四川盆地中生界的成藏也都是晚成藏,主要成藏期以白垩纪末—第三纪者为多。看来,中生代以来我国中西部各盆地出现的退火过程与第三纪以来出现的快速沉降相耦合,使晚—超晚期成藏成为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的一大特点,可能带有普遍性。这一特点与中西部盆地第三系以来大量出现的新构造相吻合,对在新圈闭中发现油气藏是有利的。

(四)早成藏、晚埋藏与次生作用保持了部分深层储层的质量

叠合盆地与单旋回一期盆地最大的不同,是叠合盆地有深层。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单旋回一期盆地也有深层。实际上,对于一个连续继承沉降的一期盆地来说,其深层很多石油地质问题都可基于现代石油地质理论预测。然而对于多期叠置的叠合盆地,尤其是那些在不同的叠置层序之间还曾发生过大规模构造变动的叠合盆地,有很多石油地质现象已经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识范围,需要给予特别的注意。

表6-2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藏晚期成藏统计一览表

首先,在叠合盆地深层,由于埋深较大,压力都较高,相反我国大部分叠合盆地的地温梯度又不太高,所以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已经超出了蒂索生烃模式对液态窗的规定范围。一是生烃门限比以往认为的要深,二是液态窗向下延伸范围加大。这两个变化一是导致对烃类初次运移的动力需要考虑新机制,二是使深层找油的机会变大。应该承认,在较大埋深情况下,碎屑岩储集体的物性条件一般不好,这给深层油气藏的经济性和开采价值蒙上阴影。实际上,由于叠合盆地深层储层物性的演化与保持也存在着一些“超常”现象,使得深层油气资源的经济性得到改善。这也是叠合盆地深层油气成藏的特性之一。

深层储层是指目前埋深在 4500~5000m以下和时代为前中生代的储层的总称。按常理,沉积岩随埋深加大,压实和成岩作用增强,其中储油气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会变差。因此,叠合盆地深层即使存在油气藏,也因储层的物性条件差而经济性不好。然而在一些超常条件下,深层储层的物性可以较好地保持下来。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研究,使储层在较大埋深条件下保持良好物性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早成藏,即现今处在很大深度上(一般大于4500~5000m)的储油气层,在其埋藏很浅的时候(一般 2000~2500m)就已经有烃类充注其中,因而在成藏后进一步深埋时,除机械压缩外,成岩作用不再进行,因而在较大埋深条件下,仍会有较好储集体的存在,相应保存其中的油气藏经济性也较好(图6-8)。这样的深层例子在准噶尔盆地腹部三叠系以下就有可能存在。统计显示,早成藏可使储层物性孔隙度与同深度、相同岩性的含水层相比,可有超过5%~6%的保持(图6-9);二是储集体的晚埋藏作用,亦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某一沉积层系一直都处在浅埋藏状态,因而储集体的物性因压实和成岩作用不强而有较好的保持。当后期强烈深埋以后,但由于深埋时间不够长,压实和成岩作用都未充分进行,故有较好物性的保持。这样的例子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已有发现。库车坳陷白垩系在多数构造带上现今埋深都在4500m以下,但是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揭示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很大深度上都相当好。其中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的平均孔隙度为15%~18%,平均渗透率达 60×10-3μm2 ,因而单井天然气产量高达 200×104 m3/d 以上。研究发现,这套储层尽管目前埋深很大,但其被埋深的时间很短,大约是距今5~2Ma以前的事,在此之前,这套地层的埋深大部分时间在2500~3000m以上(图6-10)。我们认为晚埋藏与导致的成岩作用不彻底是库车坳陷深层有好储层发育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们在两年以前就提出库车坳陷深层大目标是寻找大型油气藏的首选,也是决定库车地区能否找到更大规模天然气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建议要尽早钻探这批深层目标,以便及早了解库车地区天然气发育的规模。今年库车地区在迪那2号构造的第三系天然气勘探获得突破,在5000m左右深度测试获日产 200×104m3 的高产天然气流,进一步说明深层也有好储层,验证了我们两年以前的分析结论是可信的;第三种情况是一些受次生作用形成的储集体,如溶蚀淋滤作用形成的缝洞带、次生白云岩化产生的白云岩、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带与火山作用形成的富气孔的特殊岩体,由于在深埋以后缺少强烈的成岩条件也可以在深层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像东部裂陷盆地中的潜山与盆地深层的构造转折部位发育的裂缝系统等,都是叠合盆地深层寻找经济储量的重要目标区。

图6-8 早成藏体系中储层演化趋势图(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三叠系为例)

图6-9 马桥凸起早期成藏储层孔隙示意图

图6-10 晚埋藏型储层演化趋势图

(五)多期构造叠加与新构造作用产生的二级构造带含油性变化大

油气聚集区带(play)是指一组形成背景、成因、类型与油气成藏条件相似的圈闭组合。概念的提出来自于“源控论”的总结,最适合于单(多)旋回一期成藏简单含油气盆地。区带的概念告诉人们,一旦区带上的某个目标获得发现,相邻的一组目标都有发现油气的良好前景。

然而这一概念在用于叠合盆地时,就需要改变观念或注入新的思想。因为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有些区带在多期构造变动中有继承性,有些则有较大规模的改造与新生性,而且燕山末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最多。事实上,我国中西部地区所发育的一些叠合盆地往往生烃灶偏下(如寒武—奥陶系,或石炭—二叠系与三叠—侏罗系),上覆层生烃条件差(如白垩系与第三系—第四系),而且生烃灶与其同层沉积的分布范围相比,呈“大盆小灶”的面貌。这样一来,晚期产生的构造与生烃灶的形成由于不同期,而在空间位置上有很大的不吻合性。现今处在同一个构造带上的一组圈闭,也由于形成期不同,与生烃灶的主生、排烃期也不完全匹配。此外新生构造带可以跨越石油地质条件差异很大的不同沉积区,有些完全落在生储盖无组合的区域(图 6-11)。因此,归入同一个区带的不同目标,形成油气聚集的差异很大,很难说在有发现的区带上,所有的目标都具备含油气的可能性。所以,已有的石油地质概念在用于叠合盆地时,要注入新思想,需要在过程恢复的基础上,对同一区带上的不同目标接受油气的概率与数量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对不同目标的分析评价。

(六)深层油气分布不完全遵从“源控论”

叠合盆地的深层主要指海相古生界,其中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往往经历了多期过程。有些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已经在接下来的运动中被破坏掉了,有些则在后期变动中调整到了远离生烃灶的目标中重新聚集起来,还有一些来自生烃灶新生的油气,在新构造运动中就直接到了基于“源控论”思想所无法预知的地方。凡此种种,都显示在叠合盆地,尤其是深层,有相当一部分油气聚集是仅仅基于生烃灶的确定而无法发现的,需要开展以过程重建和恢复为主导的综合研究,在油气成藏要素和作用过程存在时空吻合关系的界面上,研究确定来自生烃灶的油气,都去了什么地方,在什么部位有最富的聚集,并以此为起点,采取“顺藤摸瓜”的方式,一步一步追踪落实到油气现今所在的位置为止。

图6-11 叠合盆地区带新生性与含油气多变性概念图

(七)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发现呈多高峰,延续历史长

叠合盆地由于多套烃源岩系和多个生烃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勘探发现新储量最重要的一类盆地。叠合盆地在不同发育阶段,往往有不同的盆地原型、构造背景和热体制,因而沉积层序和相带组合、生烃灶规模及与储盖组合的关系以及油气成藏与分布特征等都有很大不同。那些在前后两期层系之间发生过重大构造变动的叠合盆地,油气的成藏与分布就差别更大。因此剖面上相互为邻的两个层系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油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叠合盆地不同层系油气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不同,使得对其勘探和发现油气的过程是漫长的,尤其对大中型气田的发现往往呈多个、多阶段性。对一个凹陷、一个层系或一个领域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当认识到一定阶段后,自然就会有大油气田的发现,但对一个层系的勘探所获得的认识,不能简单地照搬用于指导其他层系的勘探。而对新层系和新凹陷的勘探需要针对其特殊性有选择地使用已有的技术和已取得的认识。当认识积累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技术的使用也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又会有新的发现出现,这样就使叠合盆地的找油气历史拉得很长,大油气田的发现也会有多个。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组成的叠合盆地,上述每一个层系的油气分布特点均不同。古生界天然气形成与分布规律与中生界石油截然不同,而上、下古生界气藏形成与分布又有不同。中部气田是以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为储层的地层型气藏,有人认为天然气主要来自于下古生界。而上古生界天然气则属于华北海湾煤系烃源岩有关的砂岩岩性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历经近百年的历史,而在下古生界中发现靖边大气田和在上古生界二叠系中发现陕141、苏里格等大中型气田则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即使是勘探历史最长的中生界石油,很早人们就认识到了其含油性,但也只是到最近才逐渐认识到低缓构造背景上形成的大型三角洲砂体是控制三叠系油气分布的基本要素,勘探出现多个增储高峰(图6-12),并以此为指导发现了志靖特大型低渗透岩性油田,储量规模超过 10×108 t。

图6-12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储量增长预测图

随着认识的深化,鄂尔多斯盆地还会有新领域的出现。对古生界来说,庆阳古隆起的西翼下古生界,与祁连海和华北海两个海湾有关的上古生界岩性气藏。中、下三叠统红层也有接受来自石炭—二叠系次生气藏的可能性。对中生界来说,新的含油砂体与油气越过湖岸线向北在水上沉积体系中也有形成新聚集的可能性,上述领域一旦突破,都会给储量带来新的增长高峰。

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历史较鄂尔多斯盆地要晚得多。同样是由于对不同层系油气分布特点尚未完全掌握,盆地勘探的主攻层系有待进一步落实。1989 年会战开始时,主要针对奥陶系风化壳的勘探,一直效果不佳,只是到近期随塔河亿吨级油田发现而出现第一个增储高潮,并初步认识到这类油气藏是受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控制的非均质性很强的“网络状”油藏,勘探需要相应的组合配套技术。作为主要勘探层系之一的东河砂岩,又具有独特的油气分布特点,初步总结为受地层岩性和构造背景控制的油气藏,分布受古隆起斜坡控制,地层尖灭线附近发育圈闭,其底部不整合面为主要油气输导通道。而更具勘探潜力的寒武—奥陶系内幕以及志留系油气藏的分布我们还知之甚少。运用叠合盆地的勘探理论和配套技术,塔里木盆地的勘探将会在多个层系与领域上获得突破。

绿知洲
2024-11-13 广告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是评估公路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重要环节。基于声学理论和噪声测量技术,我们利用专业软件如Noisesystem V3.1,结合车流量、车速、车型等参数,进行声源强衰减计算。通过数值模拟,预测噪声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绘制等值线...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绿知洲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