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国演义有什么收获20字
思路:根据三国演义内容展开。
收获:
三国之所以鼎立,曹操得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得地利,据长江之险;刘备得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三人都未统一天下,问题在他们还存弱点。
东汉未年,百姓遭天灾人祸,加之军阀混战,他们三人在人心向背上尚缺,诸葛亮既知三分天下,却又六出祁山,蜀汉国力耗尽。
孙权虽有长江之险,却错失赤壁战后联刘攻曹,杀关羽引发夷陵之战,两败俱伤;曹操虽雄据北方,几图大业,却忌贤妒能,杀孔融,诛弥衡,害杨修,尽失人心。
扩展资料: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读了《三国演义》,个人觉得堂堂男子汉生于天地间,应顶天立地当自强!男子汉大丈夫应胸有大志,目光长远,能屈能伸,在世间创造一番大业,应“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直奔目标无悔燃烧自己的生命。不放弃,一步步攀登目标的高峰。
不怕困难,坚持自己心中的梦。当你站在成功的山顶,你会觉得这多么美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回首往事时,会觉得没有什么遗憾。要学习诸葛亮这样一代贤臣“男儿到死心如铁”的精神,要朝着一个目标飞奔,坚持,不放弃,心若在,梦就在。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收获:
三国之所以鼎立,曹操得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得地利,据长江之险;刘备得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三人都未统一天下,问题在他们还存弱点。
东汉未年,百姓遭天灾人祸,加之军阀混战,他们三人在人心向背上尚缺,诸葛亮既知三分天下,却又六出祁山,蜀汉国力耗尽。
孙权虽有长江之险,却错失赤壁战后联刘攻曹,杀关羽引发夷陵之战,两败俱伤;曹操虽雄据北方,几图大业,却忌贤妒能,杀孔融,诛弥衡,害杨修,尽失人心。
扩展资料: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