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
此句话原文出自《论语.泰伯》,原话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人的修养要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这句话里孔子提出来他从事教育的三个方面:诗、礼、乐,并且指出了这三个科目的不同作用。其实,就是一个人培养修养的三个阶段:以诗歌来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极高的个人的修养,而且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一、兴于《诗》好的句子、文章、乐章都有其内涵、灵魂。修身当先学诗,尚书舜典记载:“诗言志”,看他人的诗,由他志,发起自己内心之志。这里的《诗》是灵魂导师,以诗歌来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
二、立于礼立于礼,指立身必须学礼。礼记中庸篇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学诗的同时必须学礼,然后才能立。”礼记曲礼篇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所以学诗必须学礼,非礼不立,故云立于礼。所谓的“发乎情,而止乎礼”也是这个道理。
三、成于乐音乐在文化中有重要地位,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做武城宰时,就曾以弦歌的形式来宣扬教化。只有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才能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指出:“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以上就是关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相关回答,纯属抛砖引玉,你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留言,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