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元勋黄兴究竟去了哪里?
说到辛亥革命,我们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孙中山先生,可近代史上有一个与孙中山先生并肩的人物——黄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不断地淡化他,着实让人感到唏嘘。辛亥革命后,孙黄二人在二次革命的问题上出现分歧,黄兴前往美国学习共和制度,在袁世凯称帝后,他还曾协助孙中山参与了护国战争。
一、黄兴其人黄兴是湖南长沙人,少年时受到大儒王夫之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下均,反专制。在他身上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他是秀才出身,却并不热衷于仕途的发展。
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后被公派至日本留学。接触到西方先进民主思想的黄兴回国后迅速创立了华兴会,1905年后,在杨度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被其思想所折服。并紧随其后为中国新民主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孙黄分歧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势力过于弱小且革命党不会管理民政。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依靠袁世凯来逼清帝退位。最后将自己的权力也拱手让人给了袁世凯。中华民国建立不久后,南北双方就权利问题展开争夺。北方阵营的袁世凯拥有着强大的军事背景,于是在关键时刻暗杀了宋教仁。
黄兴和孙中山在对宋教仁之死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孙中山想要发起二次革命来推翻袁世凯的政权并且为宋教仁复仇。王兴则认为民主共和之下应该依靠司法,最终二人没有达成共识。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失败后,退居日本蛰伏,而黄兴则只身前往美国求学。
历史上对于黄兴的评价还是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也是公认的务实派。他在辛亥革命前后都一直为中国的崛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本人温厚大度,在与同盟会同仁们合作的时候能够积极听取他人意见,团结千万革命志士。是个有担当的人物。
1903年,黄兴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一起,在长沙创办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经杨度介绍,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从此紧随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冲锋在前、甘洒热血。孙中山与黄兴一个在外筹款,一个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团结中国千万革命志士,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1907年到1911年,黄兴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防城、镇南关、钦州、河口、广州等多次起义,在这些起义中,黄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尤其在广州起义中,他手持双枪,轮番连射,率领敢死队攻进两广总督府,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战斗中黄兴被枪射断两根手指。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赶赴前线,督师汉口,血守汉阳,与清军浴血奋战24天,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主力,为南方各地赢得了宝贵时间,宋教仁带领江浙联军夺取了南京,随即南方各镇纷纷独立,腐朽的清王朝终于开始走向灭亡,黄兴居功厥伟。
1912年11月,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大总统,临时政府不设总理,黄兴以陆军总长身份主持政府日常工作,是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历史学家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这样写道:“战乱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则稍事变通,以陆军总长为首席部长,众望所归,这一首要位置落在黄兴肩上。”
1912年4月1日,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迁都北京,此间黄兴则以南京留守身份主持南京政府的善后工作。当时南京留守管辖有几十万军队,如果黄兴有意可趁机而起,上可与袁世凯争夺江山,下也可割据一方,做个实权在握的一方诸侯。但黄兴马上裁撤了30余万军队,南京留守府也被袁世凯撤销。
1913年,宋教仁在沪上遇刺身亡,国民党发起二次革命,与袁世凯兵戎相见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并出走美国,从此淡出了国民党权力中心。其间有人劝黄兴脱离孙中山,另立新党,被黄兴严厉拒绝:党只有国民党,领袖只有孙中山。
后不久与孙中山达成和解并有共商国是电文书信往来,由于长期奔劳推翻封建帝制革命,积劳成疾。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孙中山与黄兴得以回国,黄兴于7月回到上海,正准备报效国家时,胃血管破裂,吐血不止,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2岁。可谓“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经拼死。”1917年4月为黄兴举行国葬,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葬于长沙岳麓山。
章太炎亲书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对黄兴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极其中肯的评价。
即使是这样,还是有非常多的国民党的人追随他,比如陈炯明等人。后来到1916年,双方握手言和。黄兴和孙中山又统一战线,但是没多久黄兴就去世了。如果他去世晚的话。估计影响力和孙中山差不多。但是我想即使他去世比较晚,哪怕比孙中山还晚。中国在哪个时候也只有可能塑造出一个伟人,而淡化另一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我们塑造英雄的一个模式,和一山不容二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