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再不闹了”,孩子说话不算话,是为哪般?
昨天下午去做头发,旁边有个小朋友在理发,她一直哭,说''我不想理发,我不要理发。''她的妈妈忍无可忍,揪起来孩子丢到了理发店的一个墙角,反复质问''你还闹不闹了?''小女孩呜咽地摇摇头。妈妈把她放在了椅子上继续理发,她又哭了起来,号啕大哭,比上一次还凶。
妈妈不明白,你不是答应我了,不闹了?
其实孩子在情绪压力下很难理解妈妈所说的话和要求,她根本就不清楚''不闹''是什么意思。所以她虽然点头答应了,但她并不知道自己答应的是什么。
我们小时候都挨过打,打完家长问你,你委屈吗?通常会回答,委屈。家长再问,打你还委屈?我们马上回答,不委屈。其实我们对”委屈“这个词并不理解,所有的回答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
而家长看到孩子的正面回应,会认为孩子是已经听懂她的话并且愿意遵守规矩。所以面对孩子再次哭闹,家长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那么,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要怎么做?
同情他的遭遇
在孩子遇到不可逾越的问题时,家长要用同情他的情绪去跟他沟通。有研究表明,同情孩子可以加深和巩固亲子关系。我也很认同,同情是正确育儿的基础。
当孩子得到家长的理解,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就逐步提升,亲子关系也就越亲密。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妈妈,如果能同情孩子,蹲下来问问她,我也知道这件事很困难,那你现在是哪里不舒服?相信孩子也会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妈妈,并且寻求理解,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给他指导性建议
这里给出建议并不是往坏的方面去讲,比如,你不听话我会打你之类的话语。而是用心听孩子的心声,给出适当好的结果建议。比如,“做完这件事妈妈给你奖励小红花”、”我让理发师轻一点儿,保证不会弄疼你“、“理完头发你更漂亮了,妈妈更喜欢你了”等等。
孩子喜欢对美好的事情充满憧憬,如果家长能这样引导,相信他也不难接受。和孩子达成某种协议,一定是他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威胁。
问孩子”我能帮你做什么?“
孩子3岁以前也许说不出恰当的要求,家长就要给予同情、建议和鼓励,如果4岁以上的孩子,他也许能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你陪着我“、”别让头发扎到我“、”换个理发师“等等。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就事论事,让他知道你愿意帮忙以及你对他的期待是什么。
我在大宝情绪失控的时候,常做的一件事是跟他说,妈妈也好难过,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希望我做什么?他有时会蹦到我的怀里,跟我说,抱抱我吧,妈妈。有时会讲他想要的玩具或者书籍怎么还没到?总之,他成功被我带出了”坏情绪“的包围。
记住一点,你越是挖空心思想要控制孩子,他就会越反抗。不如试试问他,想要得到你的什么帮助,也许你们之间会开始新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