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是怎么来的?六尺巷出自什么典故?

 我来答
木子李95
2020-09-06 · TA获得超过10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52
展开全部

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被人们一直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古代有许多典故都跟谦让有关,比如孔融让梨,六尺巷的故事。那么你知道六尺巷是怎么来的?六尺巷出自什么典故?六尺巷源于张家和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六尺巷”指的是一条巷子,史料上有真实的记载,所以不是人们胡编乱造的故事。据说在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他的老家桐城,他家的宅子跟对面姓吴的邻居家的宅子只隔了一条小巷子,而领居家想要将这条巷子占为己有,张家这边不同意,所以两家人发生了很大的争执。官府也没办法,张英就给自己的家人写了一封书信,上面写着: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了之后让出了三尺的地界,吴家看到张家如此礼让,也让出了三尺,就变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因为当时张英的家人希望他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给当地的官府施压,当时张英看到后给家里人回了这样一封信。最终导致这条巷子没有被吴家人霸占,反而因为双方的礼让,变成了六尺巷。张英不仅没有因为自己的职位便利,胁迫吴家人就范;而吴家人也因为张家的谦让,做出了必要的礼让,所以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故事,但告诉我们的确实大的道理,让我们学会做人应该礼让,不要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影响了自己跟他人的感情,同时也显示出官府对民众的态度,面对利益时的立场,所以,“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若在天涯岁月
2020-09-23 · TA获得超过23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礼部尚书,他老家的府邸与隔壁吴家相邻,中间有条巷子以供出行。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了这条巷子,张英家人不肯,闹到当地县衙,县官看闹的两家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判决。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信要张英出面,张英看信之后认为该和睦邻里,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后世的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信之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这也是六尺巷的由来,传为后世佳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二二图文
高能答主

2020-09-25 · 社会上的问题,我知道
二二图文
采纳数:134 获赞数:74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清代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给其写书,想要张英处理。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而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j1920928553
2020-09-24 · TA获得超过21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
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