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夫游记作者常识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乔纳森·斯威夫特(英语:Jonathan Swift 1667年11月30日-1745年10月19日),英国讽刺作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以讽刺作品名垂青史,代表作为《格列佛游记》、《一桶油的故事》等。他是一名 乔纳森·斯威夫特
牧师,一位政治撰稿人,一个才子。他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贫困家庭,由叔父抚养成人,六岁上学,在基尔凯尼学校读了八年。1682年进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学习,他除了对历史和诗歌有兴趣外,别的一概不喜欢。还是学校“特别通融”才拿到学位。之后,他在三一学院继续读硕士,一直到一六八六年。1688年,爱尔兰面临英国军队的入侵,他前往英国寻找出路。 接下来的十年是对斯威夫特一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时期。他通过亲戚的关系,在穆尔庄园当私人秘书。穆尔庄园的主人坦普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也是位哲学家,修养极好,这无疑给斯威夫特起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是导师性质的作用。这从政治或者其他较实际的角度看,对斯威夫特可能是一种失望,但就一个讽刺作家来说,近十年的时间却使他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他早期的两部讽刺杰作《桶的故事》和《书的战争》正是在这里写成的。
格列佛游记图书图片(20张) 1723年,英国政府委派政治流氓伍德为爱尔兰铸铜币,弄得民不聊生。斯威夫特连续发表几封公开信,鼓励爱尔兰人民起来反对铸币阴谋。他成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自由运动的领导者。斗争取得胜利后,他又赴伦敦为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奋斗。当他返回爱尔兰时,无数农民自发从水陆两路迎接他。 离开穆尔庄园后,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继续做他的牧师。为了教会,他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他在后半生写了无数的政治小册子,获得了相当的声誉。虽然他一时间名闻遐迩,可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甚至一步步走到了绝望的边缘。他经历了一切,也看透了一切,于是,他写了《格列佛游记》。 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在黑暗和孤苦中告别了人世,终年78岁。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10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在于历史及文学。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识字的奴仆”。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特和约”。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臣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他到首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 斯威夫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保护他;在他最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他是爱尔兰民族独立自由运动的领导者,斗争胜利后,他又赴伦敦为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奋斗。他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家和政治家。
乔纳森·斯威夫特(英语:Jonathan Swift 1667年11月30日-1745年10月19日),英国讽刺作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以讽刺作品名垂青史,代表作为《格列佛游记》、《一桶油的故事》等。他是一名 乔纳森·斯威夫特
牧师,一位政治撰稿人,一个才子。他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贫困家庭,由叔父抚养成人,六岁上学,在基尔凯尼学校读了八年。1682年进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学习,他除了对历史和诗歌有兴趣外,别的一概不喜欢。还是学校“特别通融”才拿到学位。之后,他在三一学院继续读硕士,一直到一六八六年。1688年,爱尔兰面临英国军队的入侵,他前往英国寻找出路。 接下来的十年是对斯威夫特一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时期。他通过亲戚的关系,在穆尔庄园当私人秘书。穆尔庄园的主人坦普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也是位哲学家,修养极好,这无疑给斯威夫特起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是导师性质的作用。这从政治或者其他较实际的角度看,对斯威夫特可能是一种失望,但就一个讽刺作家来说,近十年的时间却使他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他早期的两部讽刺杰作《桶的故事》和《书的战争》正是在这里写成的。
格列佛游记图书图片(20张) 1723年,英国政府委派政治流氓伍德为爱尔兰铸铜币,弄得民不聊生。斯威夫特连续发表几封公开信,鼓励爱尔兰人民起来反对铸币阴谋。他成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自由运动的领导者。斗争取得胜利后,他又赴伦敦为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奋斗。当他返回爱尔兰时,无数农民自发从水陆两路迎接他。 离开穆尔庄园后,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继续做他的牧师。为了教会,他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他在后半生写了无数的政治小册子,获得了相当的声誉。虽然他一时间名闻遐迩,可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甚至一步步走到了绝望的边缘。他经历了一切,也看透了一切,于是,他写了《格列佛游记》。 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在黑暗和孤苦中告别了人世,终年78岁。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10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在于历史及文学。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识字的奴仆”。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特和约”。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臣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他到首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 斯威夫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保护他;在他最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他是爱尔兰民族独立自由运动的领导者,斗争胜利后,他又赴伦敦为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奋斗。他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家和政治家。
展开全部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1667—1745)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十五岁时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学士学位。
1688年,斯威夫特前往英国,做了穆尔庄园主人威廉·邓波尔爵士的私人秘书,直到1699年邓波尔去世。在他担任秘书期间,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
1699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附近的一个教区担任牧师,但为教会中的事务常去伦敦,后来卷入了伦敦的辉格党与托利党之争,受到托利党首领的器重,担任过该党《考察报》主编。
1714年托利党失势,他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圣帕特里克教堂主持牧师,同时着手研究爱尔兰现状,积极支持并投入争取爱尔兰独立自由的斗争,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最后都破灭了。
晚年的斯威夫特内心十分孤独,只限于和屈指可数的几个朋友交往。他将自己积蓄的三分之一用于各种慈善事业,用另三分之一的收入为弱智者盖了一所圣帕特里克医院。他的亲人去世,头昏耳聋,然而,斯威夫特本人也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但是,仍然一直坚持写作(直到逝世),许多人甚至认为他已完全疯了。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辞世,终年78岁,葬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1667—1745)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十五岁时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学士学位。
1688年,斯威夫特前往英国,做了穆尔庄园主人威廉·邓波尔爵士的私人秘书,直到1699年邓波尔去世。在他担任秘书期间,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
1699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附近的一个教区担任牧师,但为教会中的事务常去伦敦,后来卷入了伦敦的辉格党与托利党之争,受到托利党首领的器重,担任过该党《考察报》主编。
1714年托利党失势,他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圣帕特里克教堂主持牧师,同时着手研究爱尔兰现状,积极支持并投入争取爱尔兰独立自由的斗争,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最后都破灭了。
晚年的斯威夫特内心十分孤独,只限于和屈指可数的几个朋友交往。他将自己积蓄的三分之一用于各种慈善事业,用另三分之一的收入为弱智者盖了一所圣帕特里克医院。他的亲人去世,头昏耳聋,然而,斯威夫特本人也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但是,仍然一直坚持写作(直到逝世),许多人甚至认为他已完全疯了。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辞世,终年78岁,葬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