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仅仅只是由于商鞅的变法才使秦国变得强大的吗?
秦国自秦孝公之父开始到秦始皇时期就一直在变法(也可以说是到了秦二世也还在改,区别在于国富兵强这个国家永久战略目标被秦二世给改成皇帝随心所欲这个行为准则了)。仔细看秦国历史,可以用一句很话解释……一直在改革!最终大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决定一个国家实力大小的关键基础也是三个:人,财,物。
军事能力是依托这个基础才得以保障的。否则就是穷兵黩武。人,首先是人口,其次是人才。财,首先是百姓丰衣足食,其次是国家收入。物,首先可以理解为物质,其次是生产制造能力。 由于全篇展开太长,仅重点就“人” 这个主题展开。人!按照历史记载推断,秦国顶峰时期人口为600万上下(现在推断当时全华夏人口为3000万下)。商鞅变法为公元前356年,当时人口不足300万(也有推断为不足200万);公元前280年前后,70年左右人口突破400万;到统一六国前,已是600万规模。秦国是如何做到人口成倍增长的?。
粮食产能直接决定人口增长率。中国其实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具备人口过亿的农业生产能力。在此之前,到了汉朝才有了勉强可以支撑6000万人口的产能。一旦遇到天灾,必将导致人祸。很大程度上讲许多重大民变或者起义,甚至是政权更迭多是因灾害导致民无生路而形成的。而睿智的秦国统治者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秦孝公之前,就废除了奴隶殉葬制度,使得国内劳动人口得到保障。但统治者缺乏系统的人口增长保障措施,而又希望国家人口能得到保障,这种状况,就为法家提供了一个发挥的空间。
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六国,国富兵强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更没有动摇过。对于提到商鞅变法,就和重农抑商划等号这个现象,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很大可能就是一个片面的曲解。按照现代标准来说,商鞅变法实际是一个做到国家强盛的基础战略保障产业发展顺序:农为本其他为末。而不是单纯重视农业轻视其他行业。